2015年9月3日,是中國第二個法定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首個決定放假的抗戰勝利紀念日。牢記歷史不忘過去,近來鐫刻著“歲月”的博物館成為市民們參觀出游的熱門首選。
那么,如何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在博物館的建筑空間和光環境下大放異彩?如何運用光的語言營造達到展品之間的相互呼應?針對上述問題,阿拉丁照明網博物館細分頻道8月特別策劃主題【不能忘卻的記憶】,特邀多位照明人分享精彩觀點!本篇和大家分享來自深圳聚優德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譚偉先生關于博物館照明的獨到見解。
深圳聚優德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譚偉
眾所周知,博物館的光環境也已經成為衡量博物館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用深圳聚優德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譚偉的話來說,“照明對于博物館好比意味著館中金鑰匙一樣,一副有歷史的文物,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燈光呈現,就沒有更多的觀賞者去了解。”
譚偉認為,照明是觀眾與歷史溝通的媒介,通過專業燈光照明可以讓觀者與展品產生共鳴,更好地了解歷史,照明可以讓文物“活”著與觀眾交流。
在譚偉看來,營造一個好的博物館光環境要靠館方、建筑設計、照明設計、廠家一起來配合完成,最好在前期就能進行緊密的溝通交流、在此基礎之上做好后期的調試工作。
譚偉告訴記者,“一個博物館是否成功要看兩個方向:一是讓業主是否認為展品在展示之外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管理維護是否方便;二是人們是否樂于參觀,氛圍是否舒適,讓人易于接受知識教育。”
談及自然光與人工光的融合運用,譚偉認為暫時不會是博物館展成照明設計一個主流趨向。“雖然人們喜歡自然光,它的變化與人的生物鐘相適應。自然光在博物館除陳列區、庫房區以外的空間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這些空間引入自然光,作為人們從陳列區到室外的一個過渡空間,有益于視覺適應。但是自然光還是能難得到有效的控制,除非有很好控制自然光的辦法。”譚偉如是坦言。
我們知道,目前國內展館照明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營造舒適的照明環境,減少各類光污染和光浪費,實現精準配光和精準展現。只有實現精準配光才能打造更好的展現環境。因此,譚偉強調提出,“做博物館照明設計的時候要做到三個‘帶著’:一帶著思想做設計,二帶著主題做策劃,三帶著方法詮釋意義。”
“專業博物館照明燈具必須具備‘燈具可以配合控制系統、燈具需要配單燈調光功能、燈具必須具備可變焦功能’幾個特點,聚優德作為一家專業的燈具解決方案公司也一直堅守這個原則在努力。此外,我認為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智能化、人性化及數字化。”譚偉最后補充說道。
本期策劃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