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觴】NO.1 古建筑消亡路徑:拆除、火災、翻新
摘要: 頻繁發生的“古城之殤”讓我們失去越來越多歷史珍貴的遺產。痛定思痛,究竟我們要怎樣去愛護祖先留下來的豐富又寶貴的不可再的文化遺產?2014年3月,阿拉丁照明網古建筑照明頻道從古建筑照明設計應當慎重考慮對古建筑保護的層面,帶來主題策劃【古城殤】。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潛心畫棟亦雕梁,恍如隔世散古香。”“黃花紅樹謝芳蹊,宮殿參差黛巘西。詩合曉窗藏雪嶺,畫堂秋水接藍溪。松飄晚吹摐金鐸,竹蔭寒苔上石梯。妙跡奇名竟何在,下方煙暝草萋萋。”古建筑是凝固的歷史記憶、文化傳承,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印記。
然而,頻繁發生的“古城之殤”讓我們失去越來越多歷史珍貴的遺產。痛定思痛,究竟我們要怎樣去愛護祖先留下來的豐富又寶貴的不可再的文化遺產?2014年3月,阿拉丁照明網古建筑照明頻道從古建筑照明設計應當慎重考慮對古建筑保護的層面,帶來主題策劃【古城殤】。
古建筑之殤
——2014年2月17日20時20分許,中國第一古商城——湖南懷化市洪江古商城的一棟古窨子屋民居突發大火,多戶居民的房屋葬身火海。當地政府正在逐一核對當地火災現場的群眾的逃生情況。這座明清時代的古城在短短4個月已發生4起火災,多棟古建筑被火海吞沒。
——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之美稱的洪江古商城重點保護區雖說僥幸免于此次大火之難,但她確“犀利”地折射出當前國內古建筑保護領域的燃眉之急。回顧近一段時間來大火吞噬的古建筑,無一不讓人痛心疾首,扼腕嘆息。
——2014年1月11日凌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有“月光城”美稱的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發生火災,燒毀大量古城民房,古城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同在這個月的25日,曾是中國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具有300多年歷史的貴州省鎮遠縣報京鄉報京侗寨發生寨火,100余棟房屋被燒毀;三個月前的11月28日,素有“亞洲第一廊橋”美譽的黔江濯水古鎮風雨廊橋發生火災,這座經歷了無數次風雨洗禮而依然挺立的廊橋卻在今天被大火燒毀,不復存在。
何來之火,讓古建筑付之一炬?社會發展到今天,消防設施不可謂不先進,管理模式不可謂不科學,應急措施不可謂不到位,然而肆虐的大火頻頻將古建筑吞噬?我們不得不反思:古建筑的開發和運用是否存在過度的商業化?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是否不同程度的存在?建筑損毀的責任追究是否失之于寬、失之于軟?
據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專家屈祖明介紹,拆除、火災和翻新是古建筑消失的主要原因,而這些原因與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
[NT:PAGE]
古建筑消亡路徑之拆除
2011年,盡管事先就遭遇民間人士的強烈反對,但位于北京東城區北總布胡同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還是被悄然拆除。
令人疑惑的是,這座四合院早在2009年就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不可移動的文物”。多年來,眾多國內外游客特意到這座具有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的名人故居游覽。而“梁林故居”被拆,則被媒體稱為近年來北京出現的最惡劣的文物拆毀事件,也讓文物保護的尷尬現狀重新回歸眾人的視線。
2014年1月5日,位于河南省鄭州市一座建于清光緒年間的百年安氏老宅因為與城市建設規劃發生矛盾,被政府部門“限期拆除”。這座與千年歷史的安氏古墓園、300余年的古皂角樹相伴的老宅因歷史悠久,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曾為其“繞路”,幾次調整運河路線以避開古樹、古宅和古墓園,但是如今卻依然逃不出被當地政府拆除的厄運。
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古代建筑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矛盾,但是人們缺少文物保護意識和文化傳承意識,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一旦古建筑與城市建設發生矛盾,結局就是古建為城建讓路—拆除。
在屈祖明看來,北京的城市化建設是伴隨著眾多古建筑的消亡而進行的。作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什剎海地區的老北京人,屈祖明家里收藏著眾多的老照片,而照片上的各種建筑,大多數都已經不復存在。
“大家都知道天安門是個城樓,其實地安門也有一個城樓,只是早已經被拆除了。”屈祖明說,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方便車輛通行,地安門整個被拆除了。“德勝門城樓原本也是要拆的,后來經過當時一批人的努力,最終保存下來。”
高大的城墻和厚重的城門,是上世紀50年代前北京人特有的城市記憶,當時人們進出北京要通過16座高大的城門。而如今,這16座讓梁思成費盡了心血想要保留下來的古建筑群,已經變成了傳說,僅存于老人們的記憶中。
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人們的人文活動大多數都在建筑范圍內,從建筑上可以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一個地方的古建筑被拆除了,可能一個時期的文化就斷檔了,因此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個古建筑,更是文化的傳承。
[NT:PAGE]
古建筑消亡路徑之火災
最近幾年,古建筑、古城頻發火災,究其原因,大多都是用電用火不慎而釀成慘劇。
“古建筑多為木質結構,最害怕火。”屈祖明介紹說,從古至今防火都是木結構建筑的第一要務,千百年前的人們就有這個意識,“在明清時期,古城里還沒有電,但百姓的防火意識很強,更夫每晚邊敲鑼邊吆喝‘小心火燭’以提醒大家。”
屈祖明認為,如今在古建筑里用電用火,更應該有完備的保護措施,但是事實上這方面做得并不好。
兆惠府所在的前井胡同,周邊有大大小小十幾條胡同,由于私建房現象普遍,嚴重占用公共用地,有些胡同狹窄到僅能容納一人通過,雜物到處堆放、電線橫空穿過的景象隨處可見,消防設施卻是難覓蹤跡。
不難發現,近期著火的古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利用古城古建筑的文化特色,將古城包裝打造成旅游景點,街頭巷尾遍布商店和酒吧。
北京后海沿岸,幾乎每走幾步就有一家酒吧,有的開在改建后的臨街老房子里,有的隱蔽在胡同的深處,每天游客不斷,一到晚上更是燈火霓虹,生意紅火。不過在屈祖明看來,“如果不注意,就會步香格里拉的后塵。”
屈祖明說,對古建筑的開發和保護不是天然的矛盾,但是當下各地對古建筑的開發利用卻是人為地制造矛盾。“比如獨克宗古城,你既然承認它是‘歷史文化名城’,不能改變建筑物木結構且間距極小的建筑傳統,那么就不應該把古城現代化,不應該徹底用電來解決開發時對便捷的需求。”
“文保是一項很大的工程,目前的狀況是了解古建筑、對文物保護有意識的專家學者都年紀大了,年輕一代對這些又一知半解,所以最終古建筑可能就會變成賺錢的工具。”岳庸健認為,我國的相關文保政策還存在一定的漏洞,政府決策層對于文物保護的認識還不夠。“建筑燒毀后盡管可以重建,但卻已經不是原來的了。”
[NT:PAGE]
古建筑消亡路徑之翻新
走在什剎海地區的胡同里,千篇一律的灰墻灰瓦已經很難感受到古老建筑的韻味,只有細看之下,才能在某些被刷了紅漆的木門上看到古人曾經篆刻的楹聯。胡同作為古建筑群落的代表,在人們逐漸看到其價值的同時,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建筑,也正慢慢被人所忽略和遺忘。
隨著近年來北京市對胡同的修繕工作逐漸完結,如今的什剎海地區成為游客蜂擁而至的旅游景點。但是在眾多古建筑保護專家看來,這些整齊劃一的胡同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價值。
“胡同的修繕應該表現出異彩紛呈才對,不可能家家經濟條件都一樣。”屈祖明說。
近年來隨著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的觀念逐漸深入,各地修葺古建筑的風潮越來越大,但是很多時候這種翻新并不是對古建筑的保護,更多的是破壞。因為資金和觀念的問題,一些地區在修繕古建筑的時候并沒有進行有效的論證,單純地用水泥對裂痕進行填補,在木結構上加入鋼釘固定,粉刷外墻,看起來是修整一新,但實際上卻是覆蓋了原有的文化內涵。
本期策劃鏈接: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