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博物館光環境?
摘要: 夜間運營科技館,照明產品工作時間長了,對照明產品壽命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物類展品年曝光量大了,需要控制。另外,就是公共照明變得更重要了,需要考慮到觀眾的舒適性需求。
日前,故宮博物館傳出計劃年內實現夜間開放的消息,讓“夜游”博物館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話題。那么,博物館夜間開放需要什么條件?照明對一個博物館來說意味著什么?好的博物館照明應該達到哪些要求?針對上述問題,近日阿拉丁新聞中心特采訪JaB佳博照明公司總經理劉萬濤先生,傾聽其真知灼見。
這幾天,大家聊的最火熱的話題就是故宮博物館要夜間開放了。對此,劉萬濤表示躍躍欲試,認為在夜間駐足學習和感知歷史,無疑會是積極的休息方式之一。
在采訪過程中,劉萬濤一再表示,“夜間運營科技館,照明產品工作時間長了,對照明產品壽命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物類展品年曝光量大了,需要控制。另外,就是公共照明變得更重要了,需要考慮到觀眾的舒適性需求。”
劉萬濤認為,博物館夜間開放需要達到幾個條件:一是展館外景觀照明符合需求;二是展館內公共照明符合需求,也為了展品的安全性考慮;三是應急照明必不可少。還有就是參觀流線設計要更合理,減少參觀者與展品接觸,比如展品盡量在展柜內展示,避免對展品的損壞。
在劉萬濤看來,一流的博物館,需要有一流的照明設計和照明產品來支持。當然,一流的照明設計總是配合一流的展覽設計來完成的。
對于好的博物館照明,劉萬濤認為應該從“展品保護好、還原真實的光環境、靈活再布展需求、舒適便于參觀、產品可靠少維護”這五個方面來考量,“當然,實現這些條件,還需要遵從國家關于博物館照明的兩項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13》 2014-06-01實施,《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 GB/T 23863-2009 》。”劉萬濤如是說。
有觀點認為,博物館照明今后的走向肯定是自然光和人工光的融合運用(即混合照明),對此,劉萬濤持不同看法,“博物館是一個籠統的稱呼,其實包含了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等。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可以歸為第一類,這部分展品由于需要‘還原真實的光環境’,往往還是應優先考慮人工光。而后面的這些展館,展品對光不敏感,則可以歸為第二類,在對自然光進行控制的情況下,是可以用混合照明的,這樣能讓參觀者長時間呆在展館內,來進行參觀、學習、交流、分析等活動。”
“對于以上所說的第二類博物館,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照明規劃上,就要有一定的公共照明,注意防眩的控制,各廳之間注意照明參數的變化要有過渡。包含序廳、尾廳等等細節,是觀眾在室外和展館內的空間轉換,也要考慮照明參數的過渡問題。”劉萬濤補充說道。
為了讓藝術展品在博物館內得到更好展陳,劉萬濤強調指出,“我們要理解每一件藝術展品,細致地個性化照明設計,做必要的創新設計,有時需要去商業化照明選擇,重視現場調試(遇到雕塑展品,就興奮地多爬幾次梯子,光影會給你驚喜回報),向業主把維護要求溝通清楚等,每個環節的處理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去參與到國家文化事業建設中。”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