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光】NO.3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風、光、水
摘要: 阿拉丁照明網古建筑照明頻道圣誕季特別策劃【圣光】,帶您領略教堂建筑的神圣之光。第三篇帶來世界著名設計師日本安藤忠雄的著名教堂三部曲——風之教堂、光之教堂、水之教堂。
“神說要有光,便有了光。”光是上帝創造的,它對于人們生活的意義千言萬語道不盡。對于教堂這樣的宗教建筑來說,光亦可謂是靈魂地位,照明是宗教建筑的一個重要因素,宗教建筑的照明設計有不少的技術考慮。
阿拉丁照明網古建筑照明頻道圣誕季特別策劃【圣光】,帶您領略教堂建筑的神圣之光。第三篇帶來世界著名設計師日本安藤忠雄的著名教堂三部曲——風之教堂、光之教堂、水之教堂。
安藤忠雄相信構成建筑必須具備三要素: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第二要素是正宗完全的幾何形式,最后一個因素就是自然。他思想中的自然是與原生的自然是不同的,對他而言,神圣所關系的是一種人造自然或建筑化的自然,他認為當綠化、水、光和風根據人的意念從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來,它們即趨向了神性。
安藤忠雄建筑中的組成部分,來自自然中光、風、雨以及白晝、黑夜和四季中天空變換的色彩。安藤忠雄在他的教堂三部曲中,秉承了他一貫的設計風格,巧妙地利用周圍環境與地形,將風、水、光等自然因素有機地融合于建筑中,強調了宗教的神圣,從而喚起了人們的情感共鳴,真正地達到了震懾人心。
下一頁:風之教堂
本期策劃鏈接:
[NT:PAGE]
風之教堂
“墻體剝奪了柱子的意義、神圣的特性和韻律……原生的風景是一種隱藏在黑暗之中的意識,是一束在深度中逐漸消失的光線,是一種冰冷的觸覺,是在幽暗空間中另人恐懼的柱列。從柱列中發出的笑聲,回應著昏暗、搖曳的光線。”——安藤忠雄
風之教堂位于日本兵庫縣,坐落在海拔800米的臨海峭壁之上。教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廳、鐘塔、“風之長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圍墻。風之教堂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第一力作。
從軸側圖來看,兩個呈“凹”字的部分首尾相接。一是教堂主體,另一個功能類似于過道,穿過狹窄的樓梯、灰暗的走廊以及半日式的園林一面是矮墻,而另一面是濃密的灌木。入口前面的花園沒有太多的通常的處理手法,只有草坪和邊緣處的樹,然后便進入“風之長廊”的入口。
這個通道式的部分似乎顯得相當普通,然而與主體呈30度的特征,使得沿階而上的人,得以順利地在運動中觀察“風之長廊”的形體。通過這“第四度空間”對于建筑印象油然而生,不待堆疊穿斫、測量推度,自然涌現,隨著視線的游動,感受到音樂般的節奏——把物象之美轉化為意境之美的生命體悟。
而教堂的另一個特征,就是路線的相似。在長長的廊道盡頭,風之教堂正廳的入口被設計成一個180度轉向的曲折入口,這一點同樣可以在上山的這條路徑上找到呼應,如同反復出現的主題,一張一弛,具有輕快的韻律感。
連廊為直筒形,盡端意外地徑直通向峭壁與海,而是在近盡頭右側門以一種非常隱諱的方式連接教堂主廳——大氣的聯通手法、用鋼結構的分割模擬柱廊效果、磨砂玻璃形成的半封閉空間以及地勢引起的落差(下降),拉長了時空距離,模糊了尺度感。海風貫穿而過,沁人心脾——“風之教堂”由此得名。
風之長廊不能簡單將之定義為通道,因為它具備柱列的元素。
柱廊的序列特點充分利用結構本身造成的豐富的光影和虛實的變化,使得建筑表達具有相當的敘事性,同自然互相滲透,關系和諧——但是由于磨砂玻璃的半透處理,大大削弱了光影的眩暈感。另外,安藤曾經為了避免柱子對空間單純性的干擾而將墻做到與柱子等厚。做這樣的取舍,卻在另一方面戲劇般的增加了通道的縱深感,使得每前進一步都在積累一份敬畏與思考。
區別于普遍意義上的教堂——人們常在正廳內十字架前獲得靈魂的救贖,六甲山禮拜堂則不僅僅局限于主體部分,在這“風之長廊”你依舊能夠體驗到宗教的狂熱。不過前者趨于神秘主義和紀念性,后者則更加符合東方自然審美的趣味。
然而風之長廊的“柱”列思想卻似乎與預期效果相悖——也許大師也從未考慮作一個正真正意義上的“柱”廊,爾后對于光影的至高理解則全部傾注于“光之十字”的誕生。
通過連廊,步下樓梯,右轉90度,打開鋼門,便進入了正廳。主體部分包含2個6.5米直徑的概念球體,構成了大師心中的“純粹空間”。再轉90度,便能直面圣壇——因為受地形、植被限制導致的一個180度轉向的教堂入口。入口運動路線的曲折,與長廊直截了當的簡潔表達形成鮮明反差,豐富了空間形式。
內部空間最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光線的表達方法。如果與大阪茨木教堂的“光之十字”比對,也許我們可以將六甲山的落地窗戲稱為“影之十字”——前者以光線從縫隙中傾瀉制造神跡,后者則意欲通過分割投影達到同樣的效果。
下一頁:光之教堂
[NT:PAGE]
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一片住宅區的一角,是現有一個木結構教堂和牧師住宅的獨立式擴建。因其在教堂一面墻上開了一個十字形的洞而營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
光之教堂由橫貫的墻體構成,長方體中嵌入三個直徑5.9米的球體。這道獨立的墻把空間分割成禮拜堂和入口部分。透過毛玻璃拱頂,人們能感覺到天空、陽光和綠樹。教堂內部的光線是定向性的,而不同于廊道中均勻分布的光線。教堂內部的地面愈往牧師講臺方向愈呈階梯狀下降。前方是一面十字形分割的墻壁,嵌入了玻璃,以這里射入的光線顯現出光的十字架。由于考慮了預算與材料之感,地板和椅子均采用低成本的腳手架木板。
光之教堂由混凝土作墻壁,除了那個置身于墻壁中的大十字架外,并沒有放置任何多余的裝飾物。安藤忠雄說,他的墻不用掛畫,因為有太陽這位畫家為他作畫。
光之教堂在安藤的作品中是十分獨特的,安藤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棲息之所。教堂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沒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寂的美,與日本枯山水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
建筑的布置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教堂的位置以及太陽方位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墻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現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內部盡可能減少開口,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 。十字形分割的墻壁,產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
下一頁:水之教堂
[NT:PAGE]
水之教堂
水之教堂位于北海道夕張山脈東北部群山環抱之中的一塊平地上。從每年的12月到來年4月這里都覆蓋著雪,這是一塊美麗的白色的開闊地。安藤忠雄和他的助手們在場里挖出了一個90mx45m 的人工水池,從周圍的一條河中引來了水。水池的深度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以使水面能微妙地表現出風的存在,甚至一陣小風都能興起漣漪。
教堂的正面由一面長15米,高5米的巨大玻璃組成,5月到11月間,巨大的玻璃將完全打開,使教堂與大自然混為一體。面對池塘,設計將兩個分別為10m方和15m見方的正方形在平面上進行了疊合。環繞它們的是一道“L”型的獨立的混凝土墻。人們在這道長長的墻的外面行走是看不見水池的。只有在墻盡頭的開口處轉過180°,參觀者才第一次看到水面。在這樣的視景中,人們走過一條舒緩的坡道來道四面以玻璃圍合的入口。這是一個光的盒子,天穹下矗立著四個獨立的十字架。玻璃襯托著藍天使人冥思禪意。整個空間中充溢著自然的光線,使人感受到宗教禮儀的肅穆。
接著,人們從這里走下一個旋轉的黑暗樓梯來到教堂。水池在眼前展開,中間是一個十字架。一條簡單的線分開了大地和天空、世俗和神明。教堂面向水池的玻璃面是可以整個開啟的,人們可以直接與自然接觸,聽到樹葉的沙沙聲、水波的聲響和鳥兒的鳴唱。天籟之聲使整個場所顯得更加寂靜。在與大自然的融合中,人們面對著自我。背景中的景致隨著時間的轉逝而無常變幻……
本期策劃鏈接: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