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光】NO.1 世界著名教堂與歷史痕跡
摘要: 光是上帝創造的,它對于人們生活的意義千言萬語道不盡。對于教堂這樣的宗教建筑來說,光亦可謂是靈魂地位,照明是宗教建筑的一個重要因素,宗教建筑的照明設計有不少的技術考慮。阿拉丁照明網古建筑照明頻道圣誕季特別策劃【圣光】,帶您領略教堂建筑的神圣之光。首篇介紹您知道但是又貌似陌生的“教堂”。
“神說要有光,便有了光。”光是上帝創造的,它對于人們生活的意義千言萬語道不盡。對于教堂這樣的宗教建筑來說,光亦可謂是靈魂地位,照明是宗教建筑的一個重要因素,宗教建筑的照明設計有不少的技術考慮。
阿拉丁照明網古建筑照明頻道圣誕季特別策劃【圣光】,帶您領略教堂建筑的神圣之光。首篇介紹您知道但是又貌似陌生的“教堂”。
十世紀、十一世紀——羅馬式
我們所知道的教堂,一般特指基督教教會建筑物,是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在十世紀、十一世紀時,歐洲各封建領主熱心于在自己的領地上修建規模壯觀的修道院和教堂,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羅馬式拱券結構。它是從古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的,建筑史上稱這種新形制為“羅曼內斯克”即羅馬式。羅馬式教堂的雛形是具有山形墻和石頭的坡屋頂并使用圓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領主的城堡,以堅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顯示教會的權威。教堂的一側或中間往往建有鐘塔。屋頂上設一采光的高樓,從室內看,這是唯一能夠射進光線的地方。教堂內光線幽暗,給人一種神秘宗教氣氛和肅穆感及壓迫感。教堂內部裝飾主要使用壁畫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墻和內部柱頭多用浮雕裝飾,這些雕塑形象都與建筑結構渾然一體。羅馬式時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氣魄,較多運用變形夸張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寫實風格。
[NT:PAGE]
中世紀——哥特式
中世紀時期,教會勢力統治了歐洲。自公元12世紀到15世紀,城市已成為各個封建王國的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中心。教堂成為城市中最高大雄偉、富麗堂皇的建筑,這一時期興起了封建社會大發展的產物——哥特式藝術。第一個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后整個歐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響。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是,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鐘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墻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沖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
與哥特建筑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們的圣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臺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畫能依靠光線的穿透而生艷,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勝。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裝飾,它的人物形象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地位,追求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塑造,使人體逐漸豐滿起來,衣褶也隨之有了結構的變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實在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圓雕和接近圓雕的高浮雕。哥特式藝術接近生活和寫實,遍布歐洲,因此也稱國際哥特式風格。
文藝復興時期——穹頂
文藝復興時期,隨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哥特式教堂不再受到建筑師的親睞,教堂更加成為一種建筑師為自己樹碑立傳的好機會,追求宏大的穹頂成為建筑師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由于當時的建筑力學和建筑材料不夠先進,真正能成功建成并保留至今的穹頂教堂為數不多。
現代——注意宗教氣氛創造
現代的教堂不再局限于教堂的傳統形式,而是更注意宗教氣氛的創造。玻璃、木材、混凝土等各種新材料被廣泛運用在教堂建筑中,同時也涌現出大量的杰出作品,很多建筑大師因設計出獨特的教堂而一舉成名,如阿爾瓦·阿爾托的三十字教堂、菲利浦·約翰遜的水晶教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會”、“水之教會”、“風之教會”等等。
[NT:PAGE]
世界著名教堂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公元1163年,一直到公元13世紀才全部建成。從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純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整個平面還是十字架形的,但東西長于南北向。底部是凹進去的,顯得頗有貴感。代替羅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點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聳使整個建筑顯得更加巍峨。
圣母院西邊正面有兩座高聳的巨塔,塔有三層,下面一層設有國王畫廊;第二層中央是一個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圓窗;第三層是可穿行的回廊。
雕刻是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裝飾,有植物圖案和幻想的怪物;還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筑形成一種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強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
曾經上演過那么經典的愛情故事,相信也是一個見證愛情的好地方。圣母院位處巴黎的核心,市內發展均環繞著西堤島,并以此為焦點向外作同心圓式開展,加上,圣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現代巴黎的建筑特色,更漸漸成為法國的宗教、藝術及旅游中心,于是,法國人便把圣母院的入口位置設為原點,然后將法國其它城市的坐標以此起算,所以,當人們站在圣母院前,也即是處于法國的中心點,可想而知,圣母院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外,圣母院更是哥德式建筑的佼佼者,教堂的外型莊嚴恢宏,雕刻細致,結構對稱而秀麗,無論是近看抑或遠眺,也別具美感。要欣賞其尖塔及飛壁梁柱的壯麗外貌,最宜于塞納-馬恩省河左岸的堤道觀看,所以,當我前往圣母院時,也選擇沿著塞納-馬恩省河漫步,由遠至近,由外至內,感受這大教堂獨特的建筑美。
圣瑪利亞大教堂
佛羅倫薩圣瑪利亞大教堂是由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的,教堂的穹頂結構作為一種設計形式,幾乎風靡文藝復興時期興建的所有教堂。其靈感來自古羅馬,造型承襲雄偉莊嚴的萬神殿。然而它們又有顯著的區別。建于1499年的圣瑪利亞大教堂位於盧加諾主街ViaNassa盡頭,毫不起眼的外觀,里面卻珍藏著全瑞士最大幅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基督受難圖(Passion of Christ),而這幅壁畫的作者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正是達文西的得意門生,他於1529年完成這幅筆觸細膩的壁畫。
[NT:PAGE]
圣瑪利亞修道院
圣瑪利亞修道院位于意大利米蘭市的圣瑪利亞廣場上,教堂餐廳北面墻壁上有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畫作《最后的晚餐》。
作為四個世紀西班牙宗教建筑中的特例,圣瑪利亞皇家修道院象征著發生在1492年的世界歷史上的兩個重大事件:天主教統治者收復伊比利亞半島和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修道院內著名的圣母雕像成為多數新大陸地區基督教化的有力象征。
巨大的皇家修道院具有明顯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其占地面積超過20,000平方公里,其中林林總總的各種建筑物是建造于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精品。具有哥特式的主教堂,由內而外都被裝飾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卡馬林圣女院是一座小型的建筑物,呈八邊形,里面擁有絢麗多姿的藝術作品,其中包括出自于呂卡·焦爾達諾之手的壁畫,整個建筑物中最負盛名的瓜達盧佩圣母雕像也位于這里。圣卡塔麗娜小禮拜堂是一個建于15世紀的正方形建筑物,具有一個八邊形的圓頂閣,其中安置的裝飾燈將這個閣樓照得分外輝煌;里面還有建于17世紀的華貴的墳墓。穆德加爾修道院是整個建筑群中最為古老的建筑物,修建于1389-1405年間,是由紅磚和白磚相間建造成的。此外,這里還有兩座建筑物,一座是具有哥特式風格的小修道院,其中的走廊和拱廊都是經過精心的整葺裝飾的;另一座建筑物則是一個"新"的巴洛克式的教堂。
圣·索菲亞大教堂
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通車,俄國人調來了一師人馬來作為鐵路的護衛,并于1907年在哈爾濱 興建了一座木制的隨軍教堂——圣-索菲亞教堂。1923年,在那座木制的教堂旁邊又開始修建了畫面上所見的這座新教堂,并于九年后竣工落成。雖然俄國人信奉東正教,但俄羅斯化的東正教堂建筑風格卻與傳統的拜占庭式東正教堂風格有許多的不同。代之傳統拜占庭式教堂大穹頂的是俄羅斯化的洋蔥頭,而且,還眾星捧月般地在洋蔥頭的四周安上幾個小帳篷頂。
圣索菲亞教堂氣勢恢弘,精美絕倫,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它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研究哈市歷史的重要珍跡。1997年6月,修復并更名為哈爾濱市建筑藝術館。教堂的墻體全部采用清水紅磚,上冠巨大的穹頂,四翼有大小不同的帳蓬頂,形成主從式的布局。正門的尖頂建筑為鐘樓,7座銅鑄的樂鐘恰好是7個音符,由訓練有素的敲鐘人手腳并用,敲打出悠揚的鐘聲。
圣.索菲亞教堂高約53.35米,建筑面積721平方米。
[NT:PAGE]
圣阿波利拉教堂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圣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圣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裝飾光芒。
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筑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圣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后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從羅馬發端后,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規模雄踞世界第二,是僅次于梵蒂岡的圣.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教堂之一。坐落于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米蘭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極其重要,著名的《米蘭赦令》就從這里頒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這里達芬奇,布拉曼特曾為他畫過無數設計草稿,為使得大教堂更加壯麗。拿破侖曾在這里加冕,達芬奇為這座建筑發明了電梯。米蘭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筑和尖塔最多的建筑,被譽為 大理石山。米蘭大教堂也是米蘭總教區的主教堂,米蘭教區則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區。米蘭大教堂不僅僅是一個教堂,一棟建筑,他更是米蘭的精神象征和標志,也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
意大利米蘭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可供4萬人舉行宗教活動。它始建于公元1386年,到公元1485年才完成。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并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筑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這個教堂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于公元15世紀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圣母瑪利亞雕像,金色,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
[NT:PAGE]
圣特提恩修道院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后,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復蘇,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裝飾趨于“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夏東大教堂
15世紀以后,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致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筑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德國哥特建筑時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墻上開著一層層窗戶,墻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臺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圣彼得大教堂
能夠將教堂建筑藝術的梭魚所有精華集于一身的則是位于意大利羅馬西北郊梵蒂岡城的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可謂是氣勢恢弘。它坐落于圣彼得廣場一側,于1450年開始興建,1626年底完成。整座教堂長約200米,最寬處有130余米,從地面到穹窿大圓屋頂頂尖十字架的高度達137米。教堂之大,可同時容納5萬余人。
圣彼得教堂之所以十分著名,不僅僅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還在于它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家與藝術家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師們的共同杰作。在教堂正門向右拐角處,有米開朗琪羅25歲時的雕塑名作《母愛》,圣母瑪麗亞右手緊緊摟著受難后遍體鱗傷的耶穌,左手微微攤開,眼睛垂首凝目,悲痛欲絕。而進門靠左是貝爾尼尼雕塑的《圣水缽》,缽呈貝殼狀,兩個稚嫩頑皮的小天使各捧一邊,用云母石雕刻而成。
圣彼得教堂大廳上的穹窿大圓屋頂十分別致,它為米開朗琪羅晚年的建筑杰作,直到他去世后26年才由其他建筑家繼續完成。大圓屋頂周長71米,直徑42.34米。抬頭仰望,圓頂的內壁頂上有色澤艷麗的鑲嵌畫和玻璃窗,觀賞的游人仿佛獨立在天穹之下。教堂內還有許多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壁畫和雕塑作品,令人們嘆為觀止。
本期策劃鏈接: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