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2016年是VR元年,那2021年則是當之無愧的“元宇宙”元年。
早前,“元宇宙”概念就從科幻小說《雪崩》中爆紅。尼爾·斯蒂芬森在小說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沉浸式的、連接的共享虛擬世界。
今日凌晨,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正式宣布:Facebook將更名為“Meta”。新名稱“Meta”來自于科幻詞語元宇宙Metaverse,意思是包涵萬物無所不聯。
一時間,“元宇宙”概念再次出圈。
“元宇宙”概念爆紅,被稱之為元宇宙“入場券”的VR似乎也被盤活,或將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興起迎來真正的爆發。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AR/VR技術已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及場景中落地開花。據《IDC全球增強與虛擬現實支出指南》(IDC Worldwide Semiannual Augmented and Virtual Reality Spending Guide)顯示,在預測期內(2018-2023年),中國VR/AR相關支出最高的商用行業依次為零售業、建筑業和流程制造業。5年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最高的3個商用行業依次為零售業、公用事業、證券與投資服務業。
以建筑業為例,長久以來建筑行業存在如下兩個痛點,一是建筑效果未知,二是工程質量控制難。建筑效果位置指的是建筑效果不可預測,施工方很難把握設計示意圖,客戶難以預知施工狀況;工程質量控制難是指建筑過程缺乏統籌規劃與項目組之間的溝通,難以控制工期、質量和成本。BIM+VR/AR模式的出現,能夠在原本BIM三維模型的基礎上,加強了可視性、具象性和交互性。
BIM+VR/AR,技術融合重塑建筑行業
自2002年BIM技術問世以來,不斷與多種新型技術相融合,迸發新的活力。BIM也面臨著很多的痛點,BIM模型在實際建設中,存在因地形地貌等多種客觀原因而導致的細小變化,而隨著建筑的不斷建設,這種細微的誤差會不斷累積,最終影響整個建筑的形象,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建筑的安全。
而VR/AR行業中的3D掃描技術,可以極大地規避上述情況的發生。在建筑物按照BIM模型建設時,在每一個階段中,采取3D掃描技術對已完成的建筑物進行實景掃描,然后將BIM虛擬模型與掃描的實景復刻模型進行比對,可以清晰的確認虛擬模型與實景模型的差異,有效幫助下一階段建設順利進行。
以VR/AR技術為橋梁,架起現實與虛擬的連通。技術上的融合,將極大減少建筑行業中模型與實體的建設誤差,有效節約工程量,節省建筑成本,提升建設效率。所以BIM+VR/AR的融合,在新基建發展的當下,成為了業界首選。
BIM+VR/AR,可視化空間數據管理平臺
以盈嘉互聯自主研發的智慧空間操作系統BOS(Building Operating System)為例,盈嘉BOS將BIM+VR/AR有效融合,打造了全新的可視化空間數據管理平臺,完善了某地綜合交通樞紐。該綜合交通樞紐龐大復雜,其中設置了10余個站臺,和20多條股道,年發送旅客達到5000萬人次。站內連接了公交、地鐵、出租、長途客運、小汽車等城市交通形式,旅客在站內就可以享受“零換乘”的便捷,利用盈嘉BOS智慧空間操作系統,系統內可視化顯示進站、出站的人流情況,大數據計算后,給出人流換乘最優路線圖,實現“上進下出”的人流管控,方便各種交通方式的換乘,節約了換乘時間以及節省了整體建筑面積。最終,幫助該綜合交通樞紐成為占地面積少、利用效率高、換乘方便、組織合理的綜合交通樞紐。
某綜合交通樞紐可視化空間數據管理系統
通過BIM+VR/AR賦能的綜合交通樞紐,在建立空間數據管理和數據服務的基礎上,實現以二三維、可量測實景等方式的空間信息展示、實現車站物理空間展示和AR隱蔽工程展示功能。利用發布的數據服務為平臺應用和科研場景提供多種格式的空間模型數據內容和可視化,包括諸如核心設施設備BIM 模型及展示;輕量化空間結構和組件的三維空間展示;二維平面圖展示,包括對站臺、站廳層的空間布局的平面展示;車站空間沉浸式體驗與車站改造效果預覽;站內水、電、網等隱藏工程的透視查看和設備屬性在現實環境中的信息疊加展示等。
同時,結合VR/AR及隱蔽工程透視技術,觀察對比構筑物內部管線走向、位置關系、埋深等空間信息,對可能存在的管線沖突、設備干擾、空間隱患等情況進行模擬演練,實現對設計、施工、運維過程的空間數據服務支持。并且,提高了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降低軌道交通隱蔽工程的現場施工、維護的難度。
BIM技術在建筑工程領域正快速普及推廣,相關政策的出臺更為BIM技術的廣泛和深度應用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BIM技術不僅滲透到了建筑設計領域,更是在建造方式上改變了傳統的施工方法。BIM技術與VR技術的結合,在設計前期方案評審中有助于規避設計風險,并在施工中進行三維方案模擬,模擬存在安全風險的方案,減少事故率,提高整個項目管理的水平。以BIM+AR/VR產業數智化為目標,或將開創視覺技術場景化的全新商業模式,加速推進建筑行業轉型,輔助智慧城市發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