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995家中小企業受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及訴求進行了問卷調查,包括收入下降幅度、可維持的時間、成本支付壓力、自身對策及對政府訴求等8個問題,驗證了政府近期出臺的支持中小企業的應急政策的必要性和及時性。
基于疫情持續時間和影響的假設,提出了政策預案建議。包括:減免債務、設立國家中小企業救助或振興基金,以及增加重要節日假期天數,彌補疫情期間未實現的消費,拉動經濟恢復和持續增長。
一、調查結果
1. 行業分布
高科技企業占18.51%,零售服務業占17.1%,餐飲住宿娛樂及文化旅游占15.69%,加工業占14.19%,物流運輸批發貿易分別占比8.35%、8.15%。
2. 員工人數
63.08%的企業員工人數不超過50人,50-100人、100-500人的企業分別占14.89%、14.19%,員工人數在500人以內的企業占92.16%,員工人數在500-999和超過1000人的企業均為3.92%。
3. 2019年營業收入
74.04%的企業2019年營業收入在5000萬元以下,10.36%的企業營業收入在5000萬元~9999萬元,營收1億元以下的企業合計占比84.4%;營業收入1億元~5.9億元的企業占13.38%。說明參與問卷調查的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
4. 賬上現金余額能維持企業生存的時間
34%的企業只能維持1個月,33.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17.91%的企業可以維持3個月。就是說,67.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85.01%的企業最多維持3個月,只有9.96%的企業能維持6個月以上。
5. 預計本次疫情對公司2020年營收影響程度
29.58%的企業估計疫情導致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28.47%的企業預計營業收入下降20%-50%,合計58.05%的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20%以上。
6. 疫情期間公司面臨的主要支出壓力?
員工工資和五險一金占62.78%,租金13.68%,兩項合計76.46%;說明多數小企業員工薪資和五險一金是成本支出的大頭,其次是租金;償還貸款占13.98%,三項合計占90.44%。
7. 如何應對現金流短缺?
為渡過難關,22.43%的企業計劃減員降薪,21.23%的企業準備貸款,16.20%的企業選擇停產歇業,13.58%的企業股東自己增資,還有10.16%的企業選擇民間借貸。當然,企業可能會同時采取多種途徑渡過難關。
8. 對政府和金融機構的訴求
50.2%的企業希望政府在社保、租金、員工薪資等成本支出方面給予補貼或減免。21.33%的企業希望減免稅費,希望提供流動性支持的企業占比12.48%,還有10.16%的企業希望適度延期償還貸款或豁免部分債務。
二、中小企業疫情時期面臨的基本問題與解決思路
1. 遭受的損失能否獲得補償?補償多少?如何補償?
不同的行業和企業,損失的內容和程度不同。有些是原材料損失或者半成品損失,有些是產成品損失,銷售不出去;有些是應收賬款難以收回;還有的是確定的訂單不能交貨,可能遭遇賠償;已有的貨物遭遇拒收,或訂單遭遇退款,經營陷入困境;有的行業和企業甚至經營休克、中斷。總體來看,損失很大。除了保險賠付外的損失是否補償?如何補償?
2. 如何合理分擔各種法定的應付款?
雖然收入受到重大影響,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法定的應付款仍然存在,需要支付。包括租金、社保、員工薪資、債務本息、貨款、物流倉儲費、預收款退單退款…企業應付款現金流出分配方式有兩大類:
一是,企業自己承擔,包括當期承擔,延期支付。包括員工薪資、租金、社會保險費、稅款、貨款、貸款本息。例如,餐飲可以將顧客定金轉換為儲值卡。
二是,轉移承擔主體,包括政府、金融機構、經銷商、用戶等利益相關者承擔。承擔的方式可以細分為兩種:
第一種,無償承擔應付款現金流出。由利益相關者承擔相應類型和數額的應付款,但不給予補償。包括:企業裁員、減少薪資支付,由員工承擔;商業物業主減少商戶租金;政府減少稅費,要求銀行降低利率,甚至減免企業部分債務;或者由政府補貼企業的租金、利息、員工薪資等成本支出。
第二種,有償承擔應付款現金流出。利益相關者承擔企業的應付款現金流出,但要從企業經營恢復后的收入中補償。例如,餐飲店把春節期間顧客預訂的預收款,以更多優惠轉為充值卡。如果利益相關者承擔的成本支付數額比較大,可以采用有償分擔方式,例如,作為債務,獲得一定的利息;甚至可以采用可轉債或者直接折算為股份。
當然,企業還可以采取“無償承擔成本現金流出+有償承擔成本現金流出”組合的方式,減少自身損失。
3. 如何保持現有負債現金流入不中止?
首先是現有承諾的現金流入不中止,例如,貸款不抽貸、斷貸和停貸;其次是如何注入新的資金?企業經營過程都沉淀了資金: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疫情及經營恢復期,大多數企業因為遭遇損失、經營循環中止,都會缺錢。
除了金融機構不抽貸、斷貸、停貸,金融機構與危機行業及企業還可以通過協商妥協,創新金融工具。歷史上,當經濟和行業受到重大危機時,往往會出現相應的金融創新。例如,零息票、優先股、收入債券、高收益債券,匹配企業經營恢復的現金流期限結構,滿足投資者的風險收益要求。
三、政策驗證與補充建議
此次疫情突如其來,屬于不可抗力,并非企業自身的經營問題,企業單獨難以承擔,需要政府號召、動員,媒體宣傳,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員工等全社會力量一起行動,共同分擔。
調查結果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政府部門近期應急出臺的企業扶持政策的必要性和及時性,其他地方政府也需要盡快出臺和落實相似政策。包括:
1. 調整稅費政策,減免中小企業相關法定稅費和服務費
由于中小企業員工工資和五險一金兩項合計占成本支出大頭,2/3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超過4/5的企業最多維持3個月的生存。
因此,政府和商業機構有必要及時通過返還、減免、延期等方式,直接減輕中小企業稅費、租金、員工薪酬、社保、物流通行等支出。例如,返還社保、失業保險費,允許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與員工協商薪酬。
政府控制和提供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服務收費也可以相應降低和減免。例如,房租。經營恢復期,可以減免水電費和物流企業及個體運輸戶的高速公路通行費。有實力的商業企業,也應該考慮減免費用。例如,萬達、大悅城等500多家商業物業主,已經宣布主動減免商戶租金。
由于各地的中小企業行業分布和財政實力不同,需要進一步通過調研,根據企業在疫情時期遭受的損失狀況和維持就業能力,提出具體解決辦法。例如,如果財政狀況比較好,在疫情結束后,延期支付半年的稅費;對于餐飲、旅游、科技等行業的企業,如果企業不裁員,政府給予擔保公司一定的補償,鼓勵擔保公司給企業擔保,銀行提供一定額度的基準利率下浮的貸款。
如果政府減免補貼能力有限,可以允許企業在疫情期間及經營恢復期的房租、人員薪資等稅前抵扣。
2. 加大商業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
《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已頒布了若干支持政策。包括維持信貸供應;“加大對疫情防控相關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和“為受影響較大的地區、行業和企業提供差異化優惠的金融服務;對有發展前景但受疫情運行暫時遇到困難的企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到期還款困難的,可予以展期或續貸,通過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中長期貸款等方式,以及降低再擔保費用。一些銀行也制定了相關信貸支持,關鍵是如何落實到位。
四、政策預案建議
根據此次疫情防控上海醫療專家組長張文宏教授1月30號的分析,疫情防控的最好情景是2-3個月內全國疫情得到控制,中間情景可能持續半年至一年。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受疫情影響,29.58%的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58.05%的企業下降20%以上。同時,85.01%的企業維持不了3個月生存,當然,政府和銀行支持后,一部分企業的維持時間可以超過3個月。
但如果疫情持續半年以上,90%的企業將難以為繼,很可能歇業或者破產,依靠減免、返還和延遲繳納稅費,減少員工薪資、延期貸款償還等政策可能還不夠。一些中小企業會因持續半年恢復經營、沒有收入而還不了到期債務,需要升級金融支持力度。建議如下:
1、減免債務,創新金融工具
人民銀行等幾部委的通知沒有提到貸款本金是否可以適度免除、列入壞賬核銷。可以考慮給銀行增加壞賬計提額度,允許銀行適度減免一些中小企業因收入銳減而還不上的到期債務。其次,創新金融工具,金融機構多處相應妥協,支持企業恢復經營。
中國證監會也需要針對擬上市企業由于疫情導致報告期業績下降、不滿足上市前三年業績達標的情況,相應放寬條件。
2、設立國家中小企業救助或振興基金
如果疫情影響持續半年至1年,前述政策很可能還不夠。因為一旦大量的中小企業持續半年以上不能恢復經營,企業股東未必愿意增資,民間金融、正規的商業金融機構也會產生畏懼,出現資金全面緊張的局面。即使有融資能力的企業,也會面臨借貸無門。
此時,需要進一步升級金融救助方案,政府金融站臺、信用背書。可以考慮由財政出資,甚至發行特別國債,成立國家及地方中小企業救助或者振興基金。
此次疫情,波及面大、持續時間可能比較長,對行業、產業和產業生態影響甚大,只救助單個企業可能難以奏效,需要從產業視角著手。中小企業救助或振興基金,可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從產業鏈或商業生態角度,充分發掘和利用產業鏈和商業生態經營主體的融資資源,設計產業或者產業生態層次的金融解決方案,帶動產業或細分產業或細分行業更多的企業恢復經營。
此外,疫情防控見效后,政府可以考慮增加五一、端午節、國慶假、元旦等重要節日的假期天數,彌補因疫情失去的部分消費,拉動經濟恢復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