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經濟”作為都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繁榮程度是一座城市經濟開放度、活躍度的重要標志。北京出臺“夜京城13條”再次將發展夜經濟推上新高度。而在此前,上海、天津、重慶、青島、杭州、石家莊、南京、西安、成都、南昌、寧波等地相繼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紛紛點亮“夜間模式”。
夜間經濟≠夜市
夜間經濟源于大都市為改善城市中心區夜晚空巢現象而提出的經濟學概念,在當前已成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其定義為“發生在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凌晨6點以當地居民、工作人群和游客為消費主體,以休閑、旅游、購物、健身、文化、餐飲等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城市消費經濟”。(注釋:夜間經濟通常指從下班后進行的經營活動,上海市最新指導意見對此定義為從晚7點到次日6點在城市特定地段發生的各種合法商業經營活動。)
夜間經濟的核心是在時間和場景上延伸消費鏈條,針對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多元服務以拉動消費。國際大都市的夜間經濟各具特色,形成本土化和國際化、傳統和潮流、接地氣和高大上等多種夜間經濟集聚區。
老牌全球城市倫敦在70多個區域搭建世界領先的夜間經濟文化集群,倫敦夜生活中心蘇荷區、戲劇中心西區交叉滿足消費者需求。
在創造物質環境的同時,地方當局、土地所有者、投資者和經營者共同努力,消除管理和意識層面的障礙,引入各種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如深夜購物、食品夜市、市民慶祝活動、公園之夜、嘉年華和街頭表演等,幫助吸引更多包括老人、小孩、殘疾人等在內的游客,減少游客對犯罪和反社會行為的恐懼。
在“夜間市長”發源地阿姆斯特丹,夜間經濟的鼓勵發展和有效管理結合,聘任有夜間產業經驗的專家支持產業發展,并協調產業與居民和政府間關系,確保夜生活和與城市生活的其他部分共存。
紐約作為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以24小時地鐵著稱的“不夜城”,夜生活從文化切入,不論是傳統中心時代廣場和百老匯,還是年輕人聚集的東村和布魯克林,夜生活內容多元豐富且充滿生命力。
在“夜經濟”發展的先驅東京,傳統夜生活中心新宿和銀座、新區代表六本木和臺場等服務差異化人群,官民一體推進“24小時日本”。
在全球宜居城市新加坡,傳統中心烏節路吸引旅游購物人群在夜間消費,新中心濱海灣定位24小時商業、生活、工作與娛樂中心,滿足都市人群多方位需求。
夜間經濟的分類和功能
我們按照業態豐富度和時間維度,將夜間經濟集聚區分為三類:
夜間延伸型:餐飲、購物等以白天活動為主的服務行業向夜晚延伸,延長營業時間,以美食街、夜市等業態為代表,在眾多國內外城市存在,內容較為單一,代表區域包括北京簋街、成都寬窄巷子、臺中逢甲夜市等。
夜間專項型:酒吧、KTV、俱樂部、劇院等活動時間以夜晚為主、白天為輔的服務行業,專為傍晚和深夜打造,吸引特定人群,代表區包括倫敦西區、東京新宿紅燈區、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等。
綜合型:以城市夜景燈光和地標性建筑為特色,結合文化娛樂、餐飲休閑、觀光表演和生活配套等,形成綜合型集聚區,代表區域包括東京六本木、新加坡濱海灣、上海新天地等。通常由地方政府統籌發展,受眾廣泛,營造舒適的消費和休閑氛圍。
可以看出,綜合型集聚區是未來夜間經濟集聚區的主要發展趨勢,豐富多元的業態和內容不僅為夜間生活服務,更是全方位提升城市活力,這也是國際大都市紛紛提出“24小時經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