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霓虹燈徹夜照亮的夜空,是人類社會強勢發展的一個隱喻。只有少數城市率先轉變發展思路,把大自然的黑還給夜晚。
近日,成都通過《成都市中心城區景觀照明專項規劃(2017—2025)》(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成都中心城區景觀照明的頂層規劃。其中“暗夜保護區”概念成為網友關注的熱詞。如何通過調節照明方式、分類防治城市光污染?記者對話《規劃》起草人。
何為回歸 “暗夜保護”?
●城市發展需要尊重生命共同體,不光要為人服務,也要考慮動物的感受
●居住區的人們在晚間休息的時候,也需要一個穩靜的暗夜環境
成都“夜間保護區”主要分布區域
一是生態區
包括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環城生態區、生態綠隔區、城鄉結合區等
二是居住區
●尤其是集中連片的居住區,景觀照明盡量少,恢復一個穩靜的暗夜環境
●設置“深夜模式”:12點以后要再關一組燈,讓夜晚暗下來
中心城區照明
商業綜合體:燈光會比較絢爛,體現科技感,允許使用彩色光源和動態光,但禁用大紅大綠等艷俗刺眼的色彩
居住區:使用靜態照明,底層商業和樓頂照亮,中間弱化
城市景觀:黃白為主,暖黃為輔
為何規劃“暗夜保護區”?
回歸
從“適度點亮” 到“暗夜保護”
近年來國際上許多公益組織提倡“暗夜保護”理念,但大多是在純粹的大自然中尋覓沒有人工照明痕跡的暗夜星空。成都作為擁有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為何要規劃“暗夜保護區”?
該草案起草人稱,暗夜保護概念在城市乃至城鄉照明專項規劃中的拓展和應用,其實是一種“回歸”。
現在的城市發展建設,人類活動痕跡太強大,城市發展需要尊重生命共同體,不光要為人服務,也要考慮動物的感受。之前有過研究和案例,夜間人造光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干擾生態區內的生物棲息與繁殖,進而減少其種群數量,還會干擾一些遷徙物種定位,偏離航向。
成都從2015年開始著手景觀照明規劃的修編,當時重點關注了“適度點亮”,到去年年底時,逐漸明確“暗夜保護”,把之前關注不足的一塊補了上來。
對于成都來說,“夜間保護區”主要在兩個區域。一是生態區,包括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環城生態區、生態綠隔區、城鄉結合區等。在生態區內,不能過多用光彩工程去影響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
二是居住區,尤其是集中連片的居住區。人們在晚間休息的時候,也需要一個穩靜的暗夜環境。現在頂層規劃的原則是居住區滿足基本的、保證安全的功能性照明,景觀照明盡量少,或者經論證后不影響居民休息再局部設置景觀照明。針對亮燈分時控制,《規劃》還提出“深夜模式”,在12點以后要再關一組燈,讓夜晚暗下來。對于燈光的亮度會有具體數值的規范,各區在編制景觀照明分區規劃時,會進一步明確景觀照明控制的重點區域和控制要求。
哪些措施讓城市暗下來?
低碳
中心城區的照明
各功能區進行分類引導
起草人描述道,《規劃》主要規范中心城區“11+2”的照明,以成都市城管委為主管部門,從原則、導向上為各區的規劃定調。針對普通區域,將根據功能分區(如工業區、居住區、生態區、商業區等)與要素(如開敞空間、交通道路、自然水體、雕塑小品、建筑控制等)分類兩種方式,對各類功能片區及各照明載體進行分類適度引導。
比如具體做樓宇景觀設計時,商業綜合體的燈光會比較絢爛,體現科技感;居住區使用靜態照明,主要是底層商業和樓頂照亮,中間弱化。
這次的《規劃》還確定了城市景觀照明主色調,是“黃白為主、暖黃為輔”,給人溫暖親和的感覺。
起草人指出,《規劃》的原則是該亮則亮、該暗則暗。發展夜間經濟的地方就是屬于“該亮則亮”的地方,比如城市重要軸線,春熙路商圈、片區商業中心等重要的功能節點,要以最高科技、最舒適愉悅,最體現文化氛圍的形式來點亮這些區域,而“暗夜保護區”則成為城市夜色璀璨的溫馨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