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們為祖國作出貢獻。’這是我們得到的最高榮譽,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2018年12月7日,里昂市市長攜同所有友好城市的代表團參觀黃敏聰的燈光藝術作品《雨打芭蕉》,一致認為十分漂亮、十分震撼。最后中國駐里昂的總領事由衷說道,“感謝你們為祖國作出貢獻”。
里昂燈光節的最后一晚關燈后,圍觀在小羅馬劇場的人群久久未離去,期待作品的再次亮燈……
《雨打芭蕉》這一作品被評為近幾年里昂燈光節中最漂亮最震撼的作品,而且是歷來面積最大的作品。未來這一作品將被推薦到與里昂建交的五十幾個友好城市進行世界性的巡展。“我們履行了一個民間外交的使命,并且不辱使命。” 由黃敏聰老師總設計的《雨打芭蕉》將中國廣州文化傳向世界,雨打芭蕉也成為眾多里昂人學會的第一個粵語單詞。
近日阿拉丁照明網一行人有幸與黃老師深入交流,聽他細說《雨打芭蕉》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這一故事的主角。
中西文化融合的至美“火花”
在2016年底的交流中,黃老師與里昂政府、里昂燈光節組委會的人員達成共識:兩個城市燈光節的作品相互交流展示。恰逢2018年是廣州與里昂建交友好城市三十周年,這個作品可作為整年慶典活動的壓軸項目。
回國后經過一番琢磨,黃老師最終將主題定在富有廣州文化底蘊的沙灣地區,且以最傳統的廣東音樂《雨打芭蕉》為設計靈感來源。而十二月舉行里昂燈光節正當雨雪之時,切合《雨打芭蕉》的表現意境。在2017年4月的作品方案演示中,里昂大都會國際關系處的負責人對此構思都十分滿意,因為近幾年里昂燈光節的作品以建筑投影為主,較少出現實體燈光裝置作品。
“這個作品從構思到最后展出花了兩年時間,其中離不開女兒和女婿的幫助。”《雨打芭蕉》這一作品可以說是黃老師一家人的合作。黃老師的女婿是法國的一名音樂家,他負責把控整個作品的音樂節奏,結合燈光進行編曲,音樂中融合了薩克斯風等西方音樂元素,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仍是核心,包括雨打芭蕉、彩云追月、荷塘月色等主題音樂,這個作品才得以迎合歐洲人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作品中還加入了改革開放40年、一帶一路等中國特色的內容。
同時《雨打芭蕉》還增加了演藝燈光對歷史文化遺產地、2千多年的古羅馬劇場進行渲染,展現古羅馬帝國2千多年歷史,作品的每一處細節每個轉折都可表現出一個故事。“對此,法國人驚訝于中國文化內涵的豐富,因為他們習慣只是單純地表現一種意思,這樣的文化融合的表現令他們覺得新奇。”黃老師說。
兩千年劇場,聆聽「雨打芭蕉」清韻
古羅馬廢墟,驚艷「彩云追月」飄逸
富維耶山下,蕩漾「荷塘月色」清暉
《雨打芭蕉》的成功在于完美融合了西方的文化、藝術,但又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所以《雨打芭蕉》深受世界觀眾喜愛,且被里昂人熟知,“里昂人都會用粵語說雨打芭蕉。”黃老師笑道。
故事里的小插曲 更動人心扉
從作品籌備、安裝到展出都出現了不少小插曲。在作品展示選址上,一開始展出的位置定在里昂歌劇院隔壁的廣場,但由于面積太小難以展示,里昂燈光節組委會再提供了兩個地方供選擇,仍然不合適。經過考察,黃老師“相中”了富爾維耶山上的古羅馬劇場,但其2018年在維修狀態,并不允許擺放作品。黃老師回憶,當時對此十分頭痛,“因為展示地方對于作品的形態影響很大,我只能重新設計,但受場地小限制,作品效果將大打折扣。”
2018年8月遇到了轉機,里昂燈光節組委會認為只有古羅馬劇場最為匹配《雨打芭蕉》這一作品,最終批準將小羅馬劇場作為展示場地。
另外在安裝前貨柜公司的交貨時間推遲了五天,導致安裝時間只剩四天,極大地影響作品安裝的進程,為此里昂政府安排的配合對接公司多花了不少資金與黃老師團隊對接安裝,同時創作團隊人員也齊心協力,爭分奪秒安裝,每天從早上七點工作到晚上九點,最終趕在開幕前一天成功亮燈。
“古羅馬劇場山上被‘行走’的廣州市市花所點綴,演變成一種溫暖人心的行為藝術。”黃老師回憶,最為難忘的一個小花絮是,在燈光節的每天晚上,我們將特制的廣州市花木棉花燈派送給了現場的兒童,每個人臉上洋溢著笑容。
燈光節是城市經營的一個趨勢
燈光節是城市表現一種很好的經營形式,是城市經營的一個趨勢。廣州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需要以燈光節作為一個城市名片向普羅大眾呈現廣州形象。同時下一步還需考慮如何為城市帶來實際性的效益。里昂燈光節在短短四天時間,吸引了300-400萬人,為城市帶來300-400億經濟收益。而廣州號稱擁有1800萬人口,如何讓燈光節為政府創收?
“政府必須突破其中的體制問題,以城市節日來經營燈光節,由文化部與旅游部共同策劃,結合文化及旅游產業打造國際級的燈光節,這也是明年廣州國際燈光節著重考慮的問題。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所具備的條件是世界最好的。”作為廣州國際燈光節總顧問的黃老師,迫切希望本土燈光節能突破局限,發揚壯大。
另外,國內燈光節的政治色彩太濃,很難推向國外,國外更加傾向于小眾化,以此講述一個故事,并且兼具藝術性及宗教性,每個作品背后都費盡心思。黃老師認為,燈光節作品在構思方面,既要實現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又要體現文化內涵,“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如何與現代的燈光藝術融合在一起,這其中的創作空間非常巨大。”
積沙成塔 知識的積累是重要品質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黃老師的辦公室擺滿了各種類型的書籍,這并非他收藏的全部書籍,“我總共有一萬多冊書。”黃老師說,藝術是燈光的首要,技術則是基礎,文化知識的積累是一個燈光設計師的重要品質。“知識有兩種,一是我自己知道的,一是我知道去哪里找的。”
正是黃老師對于知識文化的積累,對于中華民族歷史的深刻理解,才有了極具文化內涵的動人作品《雨打芭蕉》。
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黃敏聰老師是文科出身,89年放棄了大型企業生產負責人一職,自己創業,自此也踏入了照明行業,90年代初創辦了國內第一家燈光設計企業——廣州市名實照明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當時中國經濟開始起飛,黃老師便意識到可塑造城市形象的城市燈光行業將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他開始與上海復旦大學合作,優先挑選優秀畢業生,增加團隊核心設計力量,并且將精力投入燈光設計業務,完成了多個業內標桿性的項目。
其中2003-2004年的武夷山景觀亮化設計項目是國內首個“雙遺產”的夜游燈光設計項目,“當時花了一年時間策劃設計方案,每天凌晨四點起床,觀察山上的動植物變化,整理出詳細的數據。”該設計方案經復旦大學的論證,最終得到國家環保總局的認可,其為此項目進行的調研數據,至今還是典型的教材案例。
這個既“傳統”——對傳統歷史文化情有獨鐘,又“創新”——勇于挑戰,將藝術與新科技有效融合的國內燈光設計行業代表人物黃敏聰,正懷揣著一顆熱忱的心,逐步將中國燈光藝術推向世界。
注:文中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