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眾多平臺安利了一個展覽——會冒肥皂泡的藝術裝置《New Spring》,櫻花樹落下的氣泡緩緩落下,稍微碰到便崩裂開來,氣泡里的煙霧四散,隨即煙消云散。單看文字就很美了,圖片如同身處仙境。想來應該很受歡迎!
現場玩起來完全沒有年齡界限,肥皂泡落下來的時候,大家都會忍不住去抓住肥皂泡,讓泡泡在自己手里“煙消云散”,有趣好玩兒。
這樣互動的過程很好地調動了觀眾的樂趣。這同時也說明了新媒體裝置藝術在國內越來越受歡迎,并且是趨向和觀眾互動的形式。
很多裝置作品創作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觀眾的樂趣和以技術為中心的對象進行交互,讓更多的觀眾參與其中,享受互動帶來的樂趣。
如《涂涂樂》,在操控平臺自定義繪畫對象、筆觸,自主選擇顏料、橡皮擦等繪畫輔助道具,運用自己獨特的繪制方法來完成畫作,運筆的方式、筆觸的不同,都將賦予畫作獨特的生命。
在參與者一鍵上傳畫作之后,靜態的涂鴉作品躍然于大屏之上,立馬鮮活起來,變成繪聲繪色的3D動畫。有這樣一個裝置在展館或是商場,小孩子無聊?不存在的。
又如英國Cabrini醫院入口的《LUMES》裝置,行人的觸碰生成個性化的實時動畫,植物生長、動物跳動等大自然現象,以及飛機飛行、火箭上升等15種互動方式。
這個多媒體演繹童趣互動墻面,小孩子玩起勁兒來也記不得自己身在印象冰冷的醫院之中吧,與此同時,增加了醫院環境的生機和樂趣。
以上這兩個案例主要是通過接觸新媒體對象隨意進行涂鴉、劃、拍等直接接觸。即觸感互動類裝置。
另外一類互動,也是較觸感互動更“玄乎”的,即體感互動裝置。觀眾不需要和裝置直接接觸,只要凌空用肢體動作就可以實現人機交互體驗。
偶然間看到蘭登國際體感互動作品《雨屋》,作品借由科技引發我們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觀眾在雨空間中盡情玩耍,不會被雨打濕,喲很厲害嘛~照片也如夢如幻。
恰巧上海有展出,小姐姐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帶著被雨淋濕的心情蹦跶去啦,結果還真是驚喜!站在雨里,妥妥地。
傳感器會根據人走動的位置自動停掉觀眾范圍的雨水,在淅淅瀝瀝的雨中緩緩起舞,可以說很有情調了~
韓國藝術家Han Lee使用200多個燈泡制作了一個燈泡裝置《Lam X》。200多枚燈泡垂直懸掛,產生了錯綜排布的光源,在燈光交替閃爍的時候既像下落的雨滴,又像是天空的繁星。
當你從前方走過時,會產生數字感應光波,在背景墻上產生一圈圈“漣漪”。
裝置分為從左到右共3塊幕布,有不同的構思。從幻化成無數只小鳥到最后長出巨型翅膀,從概念的最初形成、理念的最純粹展現,到遇到質疑,再到經過抽象轉化為大于本身的東西實現“變形”。
變化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在思考中領悟作品的魅力。
近日萬圣節的氛圍還是很濃烈的,讓小姐姐想起另一個有趣的體感互動裝置《Ego》,如果街頭剛好有這么一個裝置,大家站在裝置旁“群魔亂舞”也是挺嚇人吧~(偷笑臉jpg)
說明: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