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底,運營了2年多的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東芝無塵室農場”悄然走到了盡頭。在今年10月發表的一份聲明中,東芝曾表示:“關閉植物工廠的同時也將停止生產和銷售生菜等蔬菜。”
與東芝黯然關閉植物工廠不同的是,2017年伊始,金沙江資本高調宣布進軍現代農業產業,攜手國際頂尖植物工廠品牌AeroFarms布局中國市場,牽頭引進世界最領先的植物工廠技術在中國擴產,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地區;而三安光電則宣布其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一起打造的中科三安植物工廠第二棟將于今年3月底投入使用,還將新增5萬平方米的種植面積。
植物工廠,是露天金礦,還是正在開始破滅的泡沫?看起來高大上的植物工廠為什么在日本陷入了困境?這對中國LED企業來說,是機會,還是教訓?
植物工廠,是金礦還是泡沫?
關于植物工廠的發展前景,業內已有共識:隨著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城市人口增加、蔬菜供應增大,而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傳統的農業生產引發的環境負擔不斷增加;為追求產品而在蔬菜種植中使用農藥和防蟲劑,蔬菜污染憂慮增加;而植物工廠利用LED照明、氣栽法和氣候控制等最新技術,使植物無需陽光、土壤以及農藥就可以茁壯成長。它擁有以下幾個特點:如生產計劃性強,適宜在非可耕地上生產,不受或很少受耕地的限制;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單位面積產量高,可達到露地栽培的30-40倍;其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勞動強度低;不施用農藥,產品安全無污染;多層式、立體栽培,資源(土地、水等)利用率高。因此,植物工廠被普遍認為是未來解決資源緊缺、新生代勞動力不足、食物需求不斷上升等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未來航天工程、月球和其他星球探索過程中實現食物自給的重要手段,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
據悉,僅植物工廠化育苗產業一項就為LED光源提供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如果在植物工廠化育苗中采用LED替代傳統電光源,其一次性總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市場研究公司NavigantResearch相關報告亦指出,LED預計最早將在2017年占據植物照明市場50%的市場份額銷售。
這也使得眾多LED企業趨之若鶩,國際大廠飛利浦、歐司朗、三菱、GE、西門子,其中飛利浦推出“燈光食譜”;臺廠億光也早有涉足,而隨著臺灣農金風潮的興起,有報道稱“臺灣科技大廠鴻海、臺達電、金仁寶集團、欣興電子及老牌的大同集團也都跨行種起菜來了”;大陸廠商方面,鴻利光電一直在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發,中德光電也致力研究植物燈,其種植效果得到客戶一致認可;三安集團與中科院植物所聯合共建LED植物工廠落戶安溪,預計5年后產值達80億元。
金沙江資本也非常看好未來國內現代農業的發展前景,于 2013 年在美國早期投資了極具發展潛力的 AeroeroeroFarmsarms 公司,目前仍為該公司單一大股東,并已獲得AeroFarms 大中華區獨家技術授權,引進全球最領先的植物工廠技術,結合金沙江在中國積累的產業資源,攜手發展中國現代農業。預計第一期植物工廠將在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等地區建造第一期10個全尺寸植物工廠。
盡管如此,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植物工廠似乎并未達到預期——業內人士稱,即使在自動化種植技術領先的日本,植物工廠也有大約70%是不盈利的。這也讓植物工廠泡沫說甚囂塵上。
日本植物工廠覆轍,中國是否重蹈?
有關媒體根據日本設施園藝協會的一項調查發現,截至2015年3月,日本國內的“人工光利用型”、“太陽光、人工光并用型”以及“太陽光利用型”的植物工廠一共有400多座。其中,42%的經營者處于虧損狀態,收支持平的經營者為33%,只有25%的經營者能夠盈利。而2016年10月松下公司的相關技術人員就介紹,目前日本的植物工廠有大約70%無法實現盈利,他個人甚至認為,這一數字應該接近90%。這一說法也得到了日本部分業內人士的認同。如果不是靠政府補貼,很多植物工廠的經營者恐怕早已被淘汰出局。鑒于日本被認為是植物工廠技術的領導者之一,可想而知,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植物工廠也是在政府的幫助下才得以生存的。
為什么難以盈利?據業者解釋,除家用外,植物工廠一般有兩種獲利途徑,一是葉菜類的大量量產,如小白菜、青江菜、萵苣等十字花科植物;二是種植難度高的人參、牛樟芝、金線蓮、冰花等高經濟價值作物,透過特定的LED頻譜和管控系統,就能培育生長條件較苛的季節性作物。對于第一種獲利途徑,由于目前植物工廠生產出來的蔬菜并沒有成為高品質的商品,與露天蔬菜在口感和味道方面的區別并不大,但價格不敵露天栽培的蔬菜,而且初期必須投資大量設備成本,其高昂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的推廣,因此獲利始終難以突破。也有相關專家表示,目前依靠植物照明無土栽培所產出的作物在健康和安全上是否存在問題依然沒有定論。
當然,眼下仍然是示范展示性和研究性植物工廠居多,商業化運行的植物工廠較少,這種70%的虧損現象自然還未出現,但運營成本高、盈利難也是每一家企業進軍植物工廠所面臨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