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LED行業一大批優秀的品牌和企業也迅速崛起。一方面,技術的發展降低了LED產品制造生產的門檻;另一方面,由行業巨頭領銜的“價格戰”不斷,導致的直接影響是,LED市場開始進入微利時代。并且照明行業的“蝴蝶效應”還在延續。
產品低利潤,電商化沖擊讓實體店陷入兩難境地;庫存積壓,資金負荷,導致廠商倒閉;而行業巨頭卻瞅準時機,加快并購的腳步。
因此,盡管大環境下,由國務院修訂的作為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行動綱領《中國智造2025》里面顯示,中國照明產品潛力巨大,市場容量達萬億級,但實際上,現在的LED市場頗有些“哀鴻遍野”的意味。
利潤縮減、產能過剩,迫使企業直面轉型
中山古鎮,著名的燈飾之都,燈飾產品占據全國市場份額的70%。前段時間,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來自創新一線的報道》之《村鎮突圍記》系列節目中,首期節目就關注了廣東中山古鎮燈飾店鋪的經營現狀。其中,曾經聞名中外的十里燈街盛景不再,現有店鋪虧損成為常態。
受訪者表示,由于技術門檻不高,企業大量涌入LED產業,盲目擴產,導致市場競爭劇烈,產業鏈各端產品毛利率大幅下滑。導致了商戶缺乏信心,選擇轉行。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LED照明行業累計虧損企業數579家,虧損面為22.18%,虧損面同比擴大2.57%。小企業逐步被并購,技術含量低的企業被大量淘汰出局。統計數據更顯示,2015年國內LED并購金額達到42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600%,而2014年這一數字僅為60億元。
一些企業開始轉型做電商或外貿,這固然是兩條出路,但對于新生的中小企業而言,同樣是不小的挑戰。中小企業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去開拓海外市場;而電商平臺售賣的產品則更多是針對個人,企業的目標客戶卻是單位、組織、機構或是工程公司。
國外品牌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
正如國內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一樣,國外品牌對中國市場同樣虎視眈眈。盡管下游照明產品市場已被國有品牌牢固占據,但上中游產品生產技術仍被國際品牌所掌握。
據博思數據調查顯示,2016年中國照明燈具十大品牌分別為飛利浦照明(荷蘭)、歐普照明、松下(日本)、佛山照明、雷士照明、TCL照明、華藝、歐司朗(德國)、美的照明、奧朵。其中,國外品牌占三席,而行業巨頭飛利浦照明更是位于榜首,科銳(美國)、億光(臺灣)、日亞化(日本)等國際品牌也非常活躍,可見,國際品牌在中國照明市場仍然占據著一定地位。除此之外,一些國際高端燈具品牌憑借技術優勢和悠久的品牌歷史,也在伺機進入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