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山泉有句這樣的廣告語:“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做大自然搬運工”,這句廣告語可謂是耳熟能詳,在過去也為農夫山泉賺足了眼球,但是同樣的話是否能適用LED顯示屏行業呢?顯然不行。作為LED顯示屏制造企業,就忌諱的是沒有創新能力,而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
但事實上,LED顯示屏行業“搬運工”的活至今從未間斷。
近年來,中國制造正在擺脫廉價低質的傳統形象,向“質”造強國的目標邁進,而制造業強國的標志是制造業的品牌建設。按照我國實踐和國際經驗,打造制造業強國的品牌建設之路,離不開價值引領與精神力量的支撐。
縱觀各地制造業的品牌發展現狀,關鍵問題是在精神方面缺少契約精神、工匠精神、首創精神、團結合作精神,由此帶來信仰缺失、人才短缺、技術落后、組織老化、品牌流失等一系列問題。
契約精神:以誠信夯實品牌
在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進程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關鍵的第一步。中國創造的標志是形成一大批本土化自主品牌,但目前我國自主品牌擁有率僅約25%。長期以來,我國各制造業企業對國外技術、專利的依賴性比較強,有品牌“拿來主義”的思維慣性,這導致自主品牌創新動能不足、技術模仿已成習慣。為深入解決類似問題,一方面要鼓勵制造業企業牢固樹立自主品牌為主的觀念;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需求側崇洋媚外的心態。而實現品牌自立的前提是倡導契約精神。
西方社會以守約來體現誠信,經過猶太教、基督教的傳承和弘揚,已融入西方文化傳統中。實際上,我國誠信文化傳統早于西方。2000多年前,孔子就主張“言必信,行必果”、成語里的“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等,都印證了我們崇尚誠信的傳統文化。近年來,受多元文化影響,一些人價值觀發生扭曲,對誠信缺少敬畏和應有的尊重,滿足于物質利益、功利主義,少了講誠信的精神基石。
隨著中國創造的開始,來料加工的低層次生產方式將發生根本性變革,代之而起的是以自主品牌為主的生產方式。從一定程度上講,契約精神是自主品牌進入市場的敲門磚。少了這部分內容,我們的自主品牌將不能獲得國際國內市場的“準入證”。因此,需要大力培育這種精神,并落實到中國制造的每個環節。
工匠精神:以專研鑄就品質
實現中國制造品牌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是通過升級方式實現傳統制造業的更高級發展,二是通過重大技術革新催生更為高端前沿的產業部門。而這些都離不開制造業精工鑄造的長久之本,也是無法跨越的步驟。
從供應鏈流程看,制造業的每一個環節都與工匠精神相關。工匠精神,簡而言之就是對自主產品,特別是已經形成的產品品牌、企業品牌進行精雕細琢,追求精益求精的理念。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制造業廠家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短、平、快”所帶來的即時利益,卻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由此帶來的惡果是,中國制造一度成為粗制濫造的代名詞,甚至國人也不待見這樣的產品。
工匠精神缺失的另外一個惡果就是導致企業短壽。截至2012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而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
要改變這一現象,必須在全社會倡導工匠精神,使之成為企業文化的內核、產品品質的保證。但從目前國內情況分析,一方面制度設計“厚學術輕應用”,成果專利轉化率較低,缺少對從業者專業技能的系統培訓,人們從事制造業工作的意愿不高; 另一方面,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是雙重任務的疊加,既要“補短板”還要全力追趕,使得重塑工匠精神的任務變得尤為繁重。
倡導工匠精神,需要發揮政府、企業、公眾合力,使具有這種精神的企業和個人有獲得感、榮譽感、成就感,并進一步產生影響力、感召力,讓從業者對產品品質潛心深鉆、精益求精,把品牌做成信仰,讓智慧發揮到極致,真正成為行家里手。
首創精神:以創新助力升級
中國制造2025目標是實現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升級,借助工業科學發明,通過技術進步轉化,將發明通過工藝化、產品化轉化為制造業發展新動力。其中的關鍵在于首創精神。首創精神,既強調創新,也強調執行。
從理念到實踐,首創精神不僅是一種企業發展理念,更重要的是通過不斷創新來實現這種執行。在這一過程中,需克服企業短視、急功近利的行為,努力提高創新執行力。同時,首創精神不是單體活動,而是我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提升,需要一系列創新政策、創新制度、社會輿論作為保障,并以創新文化為引領,產生轉型倒逼創新的緊迫感。
團結合作精神:以協作壯大實力
我國制造業實施2025戰略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工程,需要凝心聚力,發揮團結合作精神。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發展要集聚高科技、大數據、技術信息及各學科前沿理論創新等重要資源,需要全社會廣泛關注與多方面共同努力。單憑散兵游勇、單兵作戰,不僅無法應對產業融合背景下技術協同創新的新趨勢,也很難適應國際化競爭條件下技術創新環境的需要。
微觀層面,許多企業的制度設計考慮往往是排他性的,過度重視競爭性,而缺乏合作共贏的機制設計。這導致的問題是,往往“羊未長大已被宰了”,影響到跨企業、跨所有制甚至是跨國界的技術創新合作的順利開展。
總之,通過弘揚這四種精神,擴大創新文化的影響力,必將推動中國邁入制造強國,同時也將成為加速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的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