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期阿拉丁“光”點依然為讀者奉上本周業界重大新聞點評。2015年接近尾聲,照明人感慨最多的是什么?行業整合大潮序幕拉開,年底又一波洗牌來襲?國外企業紛紛縮減規模,國內企業將主導LED江山?受政策影響,LED行業能否走出惡性競爭困局?……阿拉丁“光”點將一一為您解讀。
阿拉丁“光”點:這一年,對照明人來說是“寒冬”
2015年,對于LED照明產業來說,是激蕩的一年,是變革的一年,行業環境的變化將許多企業推上了轉型的風口浪尖。同樣的,面對競爭激勵的環境,各大企業遭遇不同程度的“創傷”,如企業間的并購戰、倒閉潮、價格戰等……目前已有多家企業爆出虧損新聞,2015年第一季度持續虧損的也不在少數。
可以說,2015年對于做燈的人來說就是“寒冬”,企業或經銷商交談時感嘆最多的恐怕就是生意難做,“今年的生意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去年的生意就不好,沒想到今年更難做”……是不少照明人今年共同的心聲。
2015年辭舊迎新之際,站在時間年輪的分割線上,眾多行業大咖紛紛袒露心聲,以求照明領域在未來的道路上能越走越遠,越走越好。我們有理由相信,行業或許有起有落,寒冬來了,春天一定不遠了!
阿拉丁“光”點:年底又一波洗牌來襲!
年底,又一波大型并購消息吸引人眼球,先是廣晟正式成為佛山照明第一大股東,佛照大股東易主,緊隨而來佛照高管集體辭職,引發業內一波揣測和熱議,緊接著飛樂音響收購喜萬年部分股權,這是照明圈的并購大事件。而關注度相對較小的,包括奧瑞德擬15.3億并購新航科技;圓融科技1.09億并購杰生電氣;雪萊特全資子公司擬450萬購宇杰智能等并購事件陸續在11月份、12月份上演。
照明行業年度總結指出,LED行業尤其是下游照明企業并購頻繁且金額創新高。研究統計,截至今年11月,中國LED行業并購金額達到408億元,并購案例53個,對照2014年整年并購金額60億元,同比增長580%。其中,過億元并購案例39個,占比為73.6%。
2015,408億元,2014,僅60億元。這樣的并購金額數字,似乎足以說明,國內LED行業并購正在向縱深方向發展,大型并購案例也層出不窮,也正反應出一些專家的預測,即國內照明產業的優勝劣汰,行業整合的大潮已經拉開序幕。
阿拉丁“光”點:國內企業將主導LED江山
今年傳統LED芯片市場價格下降20%-30%,接近價格零點,尤其是以三安光電為代表的大陸芯片廠家,通過并購擴產等制造規模優勢,不斷壓低成本,已成紅海市場,國外企業難以提供類似質量但更低價格的產品。另一方面技術瓶頸的突破拉近國內外企業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領域國內企業已經趕超外企。并且,文中指出,目前市場有高達2成的供過于求,雖然照明需求逐步擴大,但在市場價格與供需還沒有達到平衡的情況下,避免因與中國廠商的激烈競爭造成的損失擴大,韓國芯片大廠三星 (Samsung)與LG日前做出了營運調整,雙雙縮減他們的LED芯片事業規模,但并非退出LED市場。
不只LED芯片端,國內企業在LED產業的領導地位近年來越發明顯,日漸成為LED生產大國。今年飛利浦亦選擇了售出專注于制造大功率LED組件的事業部——Lumileds,同樣是逼于中國大陸LED元件企業的競爭壓力。Digitimes Research預計,2015年,中國大陸LED元件的產能占全球總量的34.7%,臺灣地區占25.5%,中國供應商將在2015年成為領導LED行業的主要角色,國外大企不再占主導地位。
阿拉丁“光”點:政策能否助力LED行業走出惡性競爭困局?
政策對于一個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中國,這種影響顯得更加突出。LED行業能夠發展到今天,政策的推動功不可沒。
然而,發展到今天,LED行業同樣面臨著所有新興行業相似的問題,標準的不規范,競爭的同質化,山寨橫行,專利的缺失等等。然而這些問題,發展到現在,并沒有形成擁有話語權的企業來引導。國務院最近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即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各地都在緊鑼密鼓地圍繞《中國制造2025》制定落實政策。
這對于整個LED行業而言,無疑是一個福音。當前,不少品牌企業已經紛紛響應國家推出的智造方證,開始從產品上著力進行整改,不少行業機構也開始紛紛行動,推動LED行業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再加上2015年風起云涌的收購與兼并,行業資源開始逐漸呈現向大品牌靠攏的趨勢,也許在不久的將來,LED行業即將出現真正的龍頭企業。
阿拉丁“光”點:企業尋求轉型 古鎮需營造整體產業氛圍
從不斷見諸新聞的賣場降租現象來看,古鎮燈飾產業面臨與國內經濟相同的轉型壓力,受電商和人力的挑戰,主要依靠燈飾分銷和賣場經營的古鎮產業業態亟需升級。
依今年古鎮燈光節可以看到,古鎮已經走在轉型升級的路上,政府除了為產業提供政策支持,在如今的競爭態勢中,更應該為企業轉型提供一個良好的產業文化氛圍,這個產業文化氛圍應該是整體創新、孵化品牌、尊重知識產權的氛圍。而企業作為個體更應在這個產業形態中尋找自身位置,利用地區全產業鏈供給和制造優勢,避開紅海,在新的技術創新中建立藍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