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智能照明如何“+”互聯網?
摘要: 作為智能家居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照明由于在房間中分布最廣泛涉及的節點數最多,被傳統照明企業、創客開發者乃至互聯網+巨頭們一致看好。
這在海外市場的專利訴訟以及智能家居市場的受挫可見一斑。在苦逼干了十多年的仍舊小眾的智能家居市場,小米的互聯網思維又能去掠奪誰?
那我們究竟該怎樣利用“互聯網+”來推動國內的智能照明行業?
首先要專注打造產品,而非整合系統。
目前市場上推出的包含智能燈泡的智能家庭套裝大多是一堆平庸產品的整合,單個產品賣不出去,拼湊起來就能激發購買力?互聯網講究的是單點突破,單點極致,靠單品促系統而非系統帶單品,靠具體的產品說話而非用系統套裝去整合一堆平庸的產品。
這在海外市場也得到證實,智能家居的方案整合商Control4埋頭做了10年,資本市場的估值也才5億美元,而靠單個溫控器產品起家的NEST一年就把估值做到了35億美元,簡直可以用秒殺來形容。就因為它把智能家居產品做出了蘋果的品質。
推智能照明系統在渠道上也不占優勢,面對復雜的安裝和售后,這些互聯網都很難發揮所長,在市場上形成真正的沖擊力。另外就是無線技術面對獨立的空間在通訊連接上不存在問題,但是在多房間多設備多墻壁的復雜空間內,無線技術的穩定性可靠性恐怕還未逃離“兒行千里母擔憂”。另外海外家庭以別墅為主,墻壁也以木質結構為多,這和國內家庭空間小但房間多,墻壁又以鋼筋混凝土乃至大理石的全副武裝相比,海外市場更合適系統集成,國內更適合先從具體產品切入。
其次,智能照明不能突出功能,而應給出具體場景的解決方案。
我看到國內幾家做智能燈泡的公司,無一不是在產品定義上羅列了一堆功能,尤其是都突出了節能功能。這就讓在國內苦逼推LED市場未果的LED廠家們情何以堪。主打節能牌的LED目前主要是做海外市場,在國內除了在公共照明領域靠政府強推外,在家庭用戶市場中舉步維艱。國內消費者不愿為了一個燈泡的節能而去購買價格更高的LED,何況價格再翻番的智能燈泡?
現在市場上主流的智能燈泡都在功能定義上做排列組合,希望能夠靠著其中一項功能擊中用戶的痛點,但截至目前無人喝彩。我看到有一家推出了專門用于半夜起床上洗手間的智能燈泡,這對于不愿半夜抹黑上廁所的人群算是個痛點,但產品功能中明確要求下床后先拍手點燈,然后必須在2分鐘之內回到床上否則燈滅。這是典型的解決老問題又創造新問題的功能推動型產品所帶來的實驗性方案,而非大眾普及型。
再次,智能照明不能追求單品利潤,而應形成云端價值。
我看了下京東和淘寶上智能燈泡的標價都在百元以上。
為此它們都陳述了自己為啥賣高價的理由,譬如用了更好的燈珠,更牛的芯片,更貴的材料。以致它們的燈泡可以至少使用2萬小時以上,更有甚者喊出了3萬小時。這不是智能燈,應該叫天長地久燈更為合適。
在講究產品快速迭代,不斷刷新用戶體驗的今天,連幾千元的手機大家都想每年換一次,而百元的智能燈泡如果還在拼使用壽命估計是表錯了情會錯了意,成本投錯了地方。
市場上還有一個定位于喚醒的智能燈更是把價格標到了近500元,對于當下可以享受手機免費喚醒服務的普通草根來說,要為一個燈的喚醒付出如此高的價格,我想即使追求時尚的小鮮肉們還是先洗洗睡了,永不醒來的好吧。
傳統企業甚至一些智能照明的創客開發者,依然希望通過智能化來達到更高的溢價,實在是沒能看清智能產品的本質。
用成本價獲得第一批重度饑餓用戶,形成口碑式自增長才是正確的市場成長路徑。互聯網+的本質是為了獲得和用戶之間的連接,然后用羊毛出在豬身上的邏輯挖掘用戶的后向價值形成轉移支付。
最后,智能照明應弱化工程屬性,強化消費屬性。
智能照明究竟是想讓消費者把家里現有的燈泡都換成可上網操控的智能燈泡,還是提供一個全新體驗的獨立產品,這直接關系到從產品的最初設計、定位到市場銷售的整個產業鏈條。很多企業還是在用工程的思維來解決消費品的問題。這也就造成了照明市場的技術標準最為復雜,解決方案也最為混雜。
智能照明究竟該從工程屬性切入還是消費屬性切入,彼此糾結在一起,這也影響了最終用戶的認知,直接造成了智能照明變成了一個抽象的系統,厚重而無處著力的雞肋。
傳統的照明,基本算是工程屬性,在裝修時一次性完成,除非壞了用戶不會主動去購買新的燈泡去更換。難以想像,用戶會因為照明本身去把自己家里的一個功能正常的燈泡換掉去購買一個新的燈泡。
智能照明承載了人類對于光的更高的精神追求,讓我們真正用互聯網+來解決傳統照明的問題。當燈泡從工程品轉變成一個消費品后,當智能照明變成一種時尚和潮流,當用戶主動去選擇更換最新潮的燈泡或燈具后,智能照明才會迎來爆發性的增量市場。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