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巨頭頻頻分拆 為中國企業帶來機遇
摘要: 有觀點認為,轉型時期國際巨頭扎堆打“瘦身戰”,對于國內企業而言是個快速追趕拉近的時機,國內LED企業應該積極爭取這樣的機會。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這樣的形容用在近來頻頻分拆的國際照明巨頭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上周,美LED照明龍頭科銳(CREE)宣布分拆功率和射頻事業部,而在不久之前,荷蘭照明巨頭飛利浦也宣布放棄了OLED業務,德國照明大廠歐司朗也宣布計劃耗時一年剝離利潤率較低的燈具業務,短短一個月之內,三家公司突然都走上了“分家”的道路,令業界唏噓不已。
不可否認,傳統巨頭們的分拆調整是其戰略調整舉足輕重的一步,探究深層原因及對行業的影響,業內人士紛紛進行了深入解讀。
分拆≠救贖?
忍痛出售或剝離旗下的業務能讓這些巨頭浴火重生嗎?佛山市南海茂域照明總經理李智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將自己的想法娓娓道來:首先,原來的傳統企業,光源是技術的制高點,它是成品,可簡單拆卸靈活安裝,價格也是普眾而親民的,他們就是行業標準;現在LED的光源是電子類產品,芯片有太多的選擇,性價比接地才能形成實際上的替換;因此,國外品牌的技術和價格高高在上,阻礙了替換的步伐,沒有量的基礎成本也難以下降,渠道占有率低,銷售比重低,形成了惡性循環;再者,最有機會的商業照明光源COB,他們也沒有把握住機會,在這問題上,我覺得COB不是光源成品,它是燈具的配件,技術、供應、價格和推廣都不接地,而原來金鹵燈的主是用戶,現在COB的主要用戶是是燈具生產商,技術在進步,這方面他們沒有明顯的優勢,反而有點落后,因此,他們再次錯過了最佳時機,向想破局不是不可能,但必須是低頭、真誠的挽回,但目前頹勢已現,這越發艱難了。“別說中國市場,世界市場的格局也有機會產生變化,渠道和銷量雙重優勢的三雄、雷士、歐普也許在未來更具優勢,中國的電子制造業和燈具加工的龐大供應優勢,我看世界照明產業的未來,中國制造!”李智鵬如是強調。
深圳市飛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沛表示,“國際巨頭做減法是無奈之舉,因為他們深知LED照明時代屬于中國企業,而非像前兩次照明革命一樣屬于他們。國際巨頭這樣的改變,對于中國市場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即便他們沒有做減法,在中國市場上絕大部分產品也是中國企業創造的,只是Logo是所謂的國際巨頭而已。”
江蘇博睿光電有限公司副總梁超對此表示,國際一線廠商的離場或者說準備離場,可能表明隨著國內LED產業的規模和水平不斷上升,使得原先的國際大廠的市場地位已經受到了嚴重威脅。“從根本上也反映了原先定位在LED產業頭頂上的‘高富帥’的光環早已不在,隨著國內和國外LED技術,尤其是基本的替代照明產品方面的技術差距已經逐漸拉近,同時伴隨著近幾年國內LED企業的規模迅速擴張和持續的低價策略,已經逐漸使得整個LED行業的利潤率水平快速下降,并且將很快趨于行業平均水平。”
“從短期來看,LED產品的價格大幅下降,肯定會進一步推動LED照明產品的普及,特別是向二三線城市及偏遠鄉鎮的普及速度,整個市場規模進一步放大。在這樣一個發展進程中,國產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肯定會進一步擴大,最終占據主導。但不是壟斷,因為伴隨期間的是,一家又一家的企業倒下,一家接著一家企業的離場,行業分紅日趨嚴重,整個行業利潤水平拼至極限。”梁超補充道。
機遇與挑戰并存
有觀點認為,轉型時期國際巨頭扎堆打“瘦身戰”,對于國內企業而言是個快速追趕拉近的時機,國內LED企業應該積極爭取這樣的機會。
在珠海韜播平板照明董事長姚懷舉看來,LED時代,中國企業在本土發揮得淋漓盡致,國際巨頭在中國巿場未必比中國企業發揮的好,面對此起彼伏的殘酷的國內巿場競爭,國際巨頭選擇了退縮。“這是中國品牌崛起的最佳時機,但中國品牌成長起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長路要走。國際巨頭退出,讓中國企業更從容地布局,更從容地去建設基礎設施。”姚懷舉如是說。
深圳市飛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沛直言,國際巨頭的轉型對于國內的大企業是機遇期也是挑戰期。機遇是,巨頭的主動收縮有利于國內規模企業更加容易爭取全球市場份額,但挑戰是國內規模企業是否具備國際化的視野與消化能力。
“這絕對是百年不遇的好機遇,但問題是在這種機遇的把握上,沒有渠道的企業想開疆辟土,有點不現實,期待主流的傳統品牌轉型后能夠更有智慧地抓住機遇了。”佛山市南海茂域照明總經理李智鵬補充稱。
江蘇博睿光電有限公司副總梁超進一步表示,“國外的LED企業,很多都將重心轉向了光源的設計以及如何將LED光源的優點與未來智能照明、智慧生活、智慧城市相融合。而縱觀國內企業,目前是按照扁平式的擴張模式發展,我個人覺得未來將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可以從身邊很多的其他領域的產業發展進程都可以看到相同的故事在不斷發生。國家現在在大力推動創新,其實也是在倡導能夠多一些‘從0到1’的創新,而不是從‘1到n’的創新。”
對于梁超的觀點,深圳市飛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沛表示贊成。他還分析指出,在產能普遍過剩的今天,多數企業需要“瘦身”,做好產品定位和商業模式尤為重要,即便國內的規模化企業也不例外,因為沒有一個企業能夠把任何單品全部做到行業第一。對于現在慘烈的行業競爭狀況,企業要想脫穎而出,需要從人才、產品和商業模式甚至資本等多方面進行徹底優化,但無論如何,創新是能夠突圍的唯一重要因素。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