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 “靈藥”為何變“毒藥”?
摘要: 一個產業的初期,政府為了扶持其發展,常常會出臺一系列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以此吸引投資者,并帶動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從近幾年LED產業的發展來看,這些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確實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多企業持續進補后,不斷擴展發展版圖,實力穩步上揚。
依賴成性,補貼成遮羞布?
政府出臺的一些列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原本是為了扶持新興產業發展,但來自政府的巨額補貼反而占了上市公司業績的很大比例,甚至成為公司業績慘淡的遮羞布。
根據華燦光電(300323,SZ)財務報告顯示,公司2014年上半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44億元,上半年收到的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6060萬元;公司2013年全年虧損0.09億元,而公司當年收到的政府補助為1.35億元。這意味著,如果沒有這一部分的政府補貼,華燦光電2013年的虧損將更加嚴重。
無獨有偶,2014年上半年,德豪潤達實現總營收19.35億元,雖同比增長42.98%,但其半年報中,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收入高達6443.08萬元。也就說,如果沒有這一部分的政府補貼,德豪潤達上半年的虧損狀況將更為難堪。
這也可以看出,部分企業的營收對財政補貼形成了高度的依賴,這些補貼資金甚至成為很多企業生存的重要手段。為了獲得更多的額外資助,企業爭項目套補貼,卻將立業之本——科技研發廢棄一旁,更為嚴重的是,財稅優惠政策下帶來的利益交換空間還催生了腐敗。
進“補”過量 暗藏供過于求危機
對于三安的擴產,晶電董事長李秉杰在接受行業媒體采訪時對此評估表示,三安采購的100臺設備都是大機臺,因此相當于200臺的產能,預計明年會開出。換言之,市場供給恐怕還將大幅增加。
雖三安還有待釋出的200臺產能,但下游封裝廠對芯片供需仍趨向中性偏保守,即使LED燈泡數量大幅成長,引進全新機臺的廠商也不多,但是三安持續積極的擴產計劃,使LED芯片仍暗藏供過于求的可能性。
LED發展初期,得益于一系列的財稅政策,LED企業在傳統照明市場艱難突圍,經歷爆發期、價格戰、替換潮,LED產業產值不斷沖高。但風光的背后,系列稅收優惠下的企業亂象令人隱憂。
事實上,稅收優惠加上各種補貼催生產業產能過剩虛假繁榮的現象已經逐漸顯現,企業并沒有積極地在基礎產品技術上投入補貼資金,而是大舉擴張設備和生產規模,加劇行業無序競爭,造成不合理的競爭格局。2014年年底一系列的跑路案,不斷刷新底線的價格戰,讓不少中小企業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境。國內眾多大牌企業,雖然處于增收不增利的經營狀況,但尚未加入這場價格戰,而補貼取消,部分企業勢必難免要被拖下水。
晶能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敏表示,補貼本是一把雙刃劍。對行業本身而言,產能過剩帶來的殘酷競爭,雖然不合理,但極大地拉低了售價,爆發式的擴大了市場。然而,各地政府對LED業大規模的扶持促成了LED產業的暫時繁榮,這個繁榮背后是很多企業和資本的低效率,是對部分社會資本的浪費,造成國內大部分LED廠家提前進入寒冬、備受煎熬。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