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企業不能只做“搬運工”
摘要: 一條完整的LED產業鏈由幾個環節構成,從上游的襯底材料、外延片和芯片制造,到中游的封裝,再到下游的應用,技術特征和資本特征差異很大,行業進入門檻逐步降低。據媒體報道,我國LED產業具有典型的不均衡產業鏈結構,2008年芯片、封裝和應用的產值比為1∶9∶22,產業發展畸形。
購買外國方案引發價格戰
目前,全市從事LED照明技術及產品生產經營的企業不過區區60家。僅從數量上來講,與全市數萬家企業總數相比,整個產業實在有點微不足道。按道理說,企業不多,生意應該很好做。但徐冰說,東莞LED產業競爭很激烈。
之所以激烈,是因為一些不具備研發條件、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也參與到LED產品的制造中。沒有技術怎么做?徐冰說,企業可以出錢向國外的LED企業購買方案,利用國外企業的方案進行生產。這樣做的結果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是外觀有所差別而已,但在客觀上卻降低了LED產業的準入門檻,也讓行業陷入拼價格的惡性競爭中。
徐冰說,其實企業購買方案的風險很高,做到一定批量后,如果國家政策有變,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無法應對,會“死”得很慘。他還預計,2011年LED行業將迎來大洗牌,有很多企業會垮掉。
企業雖然購買了方案,也可以生產LED產品,但始終位于產業鏈的下游。徐冰說,這也是廣東LED產業的通病,企業的生產制造大量集中在中下游的封裝和應用上,中上游尤其是上游相當薄弱。以襯底為例,東莞能做襯底的就只有中鎵半導體公司,而這家公司也剛剛起步,投入生產還要一段時間。
梁鳴娟對此表示:“我們不會去生產LED芯片,因為這些核心技術大多被境外公司所壟斷,技術上很難突破。就算勉強研發出東西來,也不會有什么市場的。質量不過關的話,你賣的價格只有人家的1/10,人家也不敢要。”
中鎵半導體的嘗試
東莞市中鎵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決定放手一搏。這家由光大集團旗下聚民信息科技和北京大學寬禁帶半導體研究中心聯合組建的公司,去年落子企石鎮,目標鎖定LED核心領域襯底、外延片和相關精密加工設備。
傳統的工藝制備中,外延片在藍寶石、碳化硅或硅的基底上生長出來,然后再切割、打磨成LED芯片。但中鎵半導體另外選擇了在氮化鎵襯底上長出外延片的路徑,這條路一旦走通,可以生產出更優質的外延片。今年,中鎵收購一家韓國公司并吸收其技術,斥資4000多萬元從德國愛思強(Aixtron)進口兩臺用于外延片制備的MOCVD(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設備。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