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德國UDK留學期間,國際動態藝術組織(KAO)的主席到大學進行學術探討,這是云介先生第一次踏足動態藝術領域。自此,他被這“未來的藝術”深深吸引,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和探索,結識了很多行業內的朋友。在格魯寧教授的引薦下,云介先生正式成為KAO的一員,得以跟全世界的動態藝術家經常進行溝通、創作。于2013年、2015年先后斬獲唯一華人“入圍獎”、“榮耀獎”、最終,憑著自己的努力入閣國際雕塑中心(美)學術會員、國際動態藝術組織評審委員會委員。
作品《the tears of star 星之淚》
“動態藝術就是一個大玩具,我們應該存一份天真,存一份市場。它可以是一個被廣泛消費的產品,但在創作的時候且存一份天真,用心與作品進行交流、對話,自然水到渠成。”云介先生用這樣一句話作為自己在動態藝術領域的心得。
有句話說:“站在巨人肩上,才能看得更遠”。當一個巨人也站在巨人肩上的時候,那他心里裝的可能就是整個世界。
云介先生便是這樣一個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在動態藝術創作領域,云介先生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呼喚,他希望各行業的動態藝術家都能夠結合行業優勢,把現有的或者在發展中的比較成熟的技術進行運用,把人類社會的已有成果反過來用到生活中,真正有益于人們的生活,增加人們的快樂,讓人類生活得更美好。
作品《清泉》
我覺得,這就是他的個性,用時下潮流的話來形容,那就是“Peace And Love”。在藝術領域的人,都是不需要培養個性的,他們自身就有個性,敢于追尋自己內心,把真實感受反應出來。
訪談依照著時間軸進行推進,聊到云介先生將光和動態藝術結合進行創作時,他說:“這兩個元素的結合并非刻意為之,景觀是為人而作,目之所及,即為景觀。但是要能看到就需要光線。我將光融入到創作中,是希望作品不僅在日間,而且在夜間都能夠展示出魅力。除此之外,我們還打造了聽覺,配合了音樂,給受眾帶去更多的感官感受。”
《科技立方》燈光雕塑
燈光小作品
之后,云介先生與業內人士一起成立了文創燈光專業委員會。進入到燈光這個行業,他希望把照明更多地真正應用于生活中恰當的地方,在提升整體的燈光照明設計的情況下,增加其附加值,做到適度、精準、有效。
當被問及有沒有舉辦燈光雕塑、燈光藝術個人展時,他說:“當然有,一年內吧,我想通過個人展把一些有意思的東西呈現出來,接受大眾的評論。”
作品《穿梭》
在他眼中,展覽并不是拿來炫耀成果,贏得好言好語的,而是接受批評的過程,尋求自我提高的一種方式。“展覽不是做給別人的,是做給自己的,在這個過程中,要看到受眾給予的反饋,更多地去聽能夠讓自己成長的貶的一面,當這種意見比較多的時候,就要重視。設計創作要永遠保有一顆強大的心,只有接受了別人的評價的東西才是有生命力的東西。”
作品《光循》
作品《匯集》
整個訪談過程中,云介先生對于自己的藝術創作,全以“愛好”居之,他還說:“很多時候,不應該看自己有多少作品,而應該看這個世界出現了多少作品。對于優秀的作品,要很客觀地給予極大的認同,要知道別人的東西是怎么樣的,好在哪里,也許它會觸發你做得更好。同時,要永遠保持好奇,盡力地創造讓自己歡喜,讓別人歡喜的能夠分享的東西。”我想這應該就是他對一切都懷揣一份謙恭的原因吧。
臨了,說到動態藝術的未來,云介先生總結地給出了四個字——“拭目以待”。“不一定是我帶來的,也可能是其他設計師、藝術家帶來的。從各個角度多去思考,多有一些好的東西,這是喜聞樂見的事情,樂見其成嘛,哈哈。”這一刻,我似乎更加清晰地認識了我面對的這個人——在他所做的事情上,他的底色是期待,很多很多的期待。
鄭德東
國際著名動態雕塑藝術家、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博士
柏林藝術大學(UDK)建筑學博士、東南大學旅游與景觀研究所所長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齊康院士基于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方向博士后
《“藝”家》欄目
為“藝+阿拉丁燈光藝術”極力打造的大師專訪欄目,通過對藝術家進行逐一尋訪,集藝術家獨特創新想法,探當前最前沿燈光藝術及運營模式,深挖其內涵、傳承和發展,力求展現一幅關于燈光藝術的魅力畫卷。
一千個藝術家有一千種藝術造詣。面對一次次創造的經典,一次次靈感的沖擊,《“藝”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那些溫暖和鼓舞的記憶,并提供一個交流、鑒賞學習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