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螺”里做道場——記上海自然博物館照明項目
摘要: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照明設計由KGM瑞國際照明設計負責概念設計,上海傲特盛照明電器有限公司負責深化設計。整個照明設計團隊的目標是,在把將館中的標本、模型及其他展品以其最真實的原貌呈現在游客面前的同時,又能讓游客的自然體驗之旅是在自然、舒適而又柔和的照明環境中進行的。
點擊查看更多高清圖集>>>http://www.newbdf.com/case/20150818/41277.htm#p=1
圖/文:
李翊俊,宣琦 (iGuzzini)
上海傲特盛照明電器有限公司
KGM瑞國際照明設計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
項目位置:上海市靜安區山海關路399號
建筑面積:45086平方米
完工時間:2015年
業主單位: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
建筑設計單位:美國帕金斯威爾設計師事務所(PERKINS+WILL)、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展陳設計及承建商:上海美術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團隊:
胡國劍,KGM瑞國際照明設計
李健、劉志騰,上海傲特盛照明電器有限公司
展陳區主要照明品牌及技術支持:iGuzzini
在上海市靜安雕塑公園內,坐落著一只綠色的“鸚鵡螺”。它那奇特的造型,不斷吸引著路人的眼球,這就是著名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它于2009年6月26日破土動工,2015年4月28日正式開館。這座新落成的上海自然博物館總投資高達13億元,由美國帕金斯威爾設計師事務所(PERKINS+WILL)與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共同參與設計。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868年的徐家匯博物院(1933年更名震旦博物院)和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幾度輾轉、合并、重建、更新,館名不斷更迭,直到解放后整合成上海自然博物館,位于延安東路(近外灘),成為我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自然博物館之一。自從2012年開始,它慢慢告別了日益狹小和簡陋的老洋樓,逐步遷入了如今的“鸚鵡螺”內,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上海科普和建筑新地標。
PERKINS+WILL中國區總經理呂羽在談到這座博物館建筑時指出:“對于在上海長大的人們而言,舊館在他們的記憶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同樣地,人們對新館的開幕充滿了熱切的期待。新館將會在市民和游客的心中擁有同樣的地位。這座博物館未來將會為這座城市帶來更好的自然歷史體驗。作為這個項目的建筑設計方,我們感到十分榮幸。”
上海自然博物館總建筑面積45086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層,高18米;地下兩層深15米。建筑師從自然界已經存在了幾百萬年、最純粹的生物形態之一——鸚鵡螺殼中汲取了靈感:覆蓋著綠色植被的屋面從公園的地面盤旋而上,圍繞著博物館中央的橢圓形水池形成了一只綠色的“鸚鵡螺”。與舊館相比,新館展廳面積擴大了二十倍,展品的數量及規模都大大超過了以前,使游客通過展品身臨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館內總共設有10個常設展區以及臨展廳、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區域,通過標本陳列、模型展示、視覺媒體與網上博物館系統的完美結合,使游客享受到科技、藝術、人文與自然的饕餮盛宴。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照明設計由KGM瑞國際照明設計負責概念設計,上海傲特盛照明電器有限公司負責深化設計。整個照明設計團隊的目標是,在把將館中的標本、模型及其他展品以其最真實的原貌呈現在游客面前的同時,又能讓游客的自然體驗之旅是在自然、舒適而又柔和的照明環境中進行的。照明設計師們結合博物館的建筑空間結構、展陳主題、形式以及類型,從初始概念設計到配合業主與總包進行的深化設計,再到最后的現場安裝、調試和整改,總共花費了3年多的時間。在此期間,伴隨無數次的模擬演算、修改和調試,他們針對照明方式、出光角度以及燈光的照射位置以及和游覽路線的互相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設計。
對于整個照明項目本身而言,設計師們面臨著四大挑戰:自然光的引入、標本等文物的保存、大型標本及模型的照明以及明暗展區空間照明的過渡。
自然光的引入:
上海自然博物館建筑中部的細胞墻幾乎覆蓋了整個博物館內部三分之二的面積,其格子狀結構的設計靈感來自于中國傳統園林中的窗欞,它們組合在一起凸顯出人體細胞的自然象征意義。白天,陽光透過細胞墻為自然博物館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照,大量節約了人工照明的能耗。由于細胞墻面向西北偏北的方向,如果不加以適當的遮蔽處理,陽光在夏季日落時分就會直射入博物館的各大展區——大量標本、模型就會暴露在陽光之下。這一點對于展品的保護非常不利,因為陽光中的大量紫外線和紅外線會加速標本、化石等文物的氧化、褪色以及開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負責深化設計的傲特盛照明設計師決定在細胞墻表面貼一層遮光膜。設計師們最初使用了50%透光率的遮光膜,但結果發現作為背景光的自然光亮度太高,致使無法突出展品的層次感和生動性。于是,經過反復的測試和調整,設計師最終決定使用10%透光率的遮光膜。自然光透過遮光膜,便能夠為展品提供舒適而柔和的背景照明。軌道安裝的高顯色性LED射燈提供了重點照明,結合背景照明,就把展品的層次感凸顯出來,給游客帶來了優質而舒適的參觀體驗。
自然光與人工照明相結合的照明效果
“生命長河”展廳自然光模擬計算圖節選
標本等文物的保存:
自然博物館的某些展品,比如野獸的皮毛、鳥類的羽毛以及昆蟲的標本,與普通博物館中的展品一樣,同樣需要良好的保護措施。除了控制自然光的影響之外,對于這些展品的照明也同時需要嚴格控制表面照度和光照時長以及紅外線輻射的危害。綜合考慮之下,照明設計師們在展示這些展品的區域使用了傳統的鹵素光源,其最佳顯色性能為游客帶來了最原汁原味的標本色彩感知,也能夠十分方便地通過照明控制系統對其進行調光,控制每組燈具發出的光通量。除此之外,設計師還選用了紅外濾鏡,將鹵素燈光源所產生的紅外線進一步濾除,使展品暴露在紅外線照射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大型標本及模型的照明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展館內展示了數量眾多的大型標本模型,例如:位于“生命長河”展廳長達10米的藍鯨標本和長20米、高10米的阿根廷龍模型,它們都位于層高16米多的大型展廳內。針對這些展品的照明設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不但要將這些大型標本模型的整體展現在游客面前,而且也要突出模型與模型之間的層次感和局部細節。根據自然博物館的天花結構,設計師們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將所有燈具進行分組安裝,通過節點照明的方式,分層次地將展品的整體和局部照亮。首先,通過選用中寬光配光的射燈對模型的局部進行面光照明;然后,選用窄光配光的射燈對模型的一到兩處局部細節,如頭部、尾部等進行重點照明;最后,對部分具有特色的皮毛、脈絡進行均勻地照明,突出其紋理細節。燈具的安裝也非常有講究,為了便于燈具的維護、調整以及布置展品的更換,燈具都安裝在展臺的外側四周,從游客的觀賞方向向展品投射,并巧妙避開游客的視線位置。這樣,在確保照明效果的同時,燈具不會對游客造成不舒適的眩光,從而保證了令人愉悅的視覺體驗。
“生命長河”展廳效果圖
“生命長河”展廳實際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設計“生命長河”展廳的整體照明方式時,設計師特別考慮到游客們的參觀路線參觀,針對性地調整了射燈的瞄準角度以控制各種眩光。若參觀路線是平直的,那么照明設計中的眩光控制非常簡單,只需將燈具沿著游客參觀的路線方向進行照射,就可以避免直接眩光的干擾。然而問題來了:“生命長河”展廳的參觀路線是曲線形的——當觀眾轉彎后,就無可避免地會感受到眩光的存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傲特盛的設計師們便選用了一系列的遮光罩、定向片等專業防眩光配件,同時避免燈光直接與觀眾的視線相交,將觀眾在各個參觀角度感覺到的眩光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演化之道展廳”照明示意圖
明暗展區空間照明的過渡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展區分布極具特色。在同一展區內,高低展陳空間、高低照度空間均相互結合。具體展示方式類型從大型的標本模型到展示小型展品(如化石、骨架等)的通柜、獨立柜、矮柜,以及圖文并茂的展示墻,不一而足。這樣的布展方式對于照明設計師來說又是一個難題。從傳統的博物館照明手法來講,在對通柜、獨立柜、矮柜中的展品進行照明時,展柜周圍的環境光需要盡可能的暗,才能突顯出展柜中的展品。因此,如何使游客在從明視覺空間進入暗視覺空間時不會產生明顯的不舒適感,是照明設計師在明暗交替的空間內所必須考慮的問題。通過與展陳設計的密切溝通與配合,照明設計師們在明暗展區空間的交界區域設立了一些展柜和展品,然后通過相對于明視覺空間較低的照度對展品進行照明,使整個展區從亮到暗的過渡顯得自然而柔和。這樣,游客便能夠沉浸在自然之旅的同時,眼睛能夠逐漸地適應明暗的光線變化,不會因為明暗展區照度的變化影響參觀體驗。
“起源之謎”展廳與明亮空間區域過度的實景照片
為了將各種各樣的展品呈現在游客面前,上海自然博物館采用了各種展陳方式。對于設計師而言,為了配合展陳方式,也采用了幾乎所有在博物館中所能遇到的照明方式,無論是平面、立體展品,還是展柜展陳,或是多媒體式的光影演繹,都體現了照明設計師對于博物館照明、展陳照明以及現代化媒體技術的深刻理解和靈活應用。根據館方的要求,設計師選用了大量的高顯色性LED燈具,在表現展品原貌的同時,也體現了節能環保的理念。在該項目中,照明設計師最終成功地實現了設計目標,通過合理的照明方式使游客在參觀各個展廳的過程中得到了理想的游覽和視覺體驗。
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廳燈位圖:http://www.newbdf.com/resource/20150818/131871.htm
(本文署名作者為iGuzzini員工。特別感謝KGM瑞國際照明設計和上海傲特盛照明電器有限公司提供照明概念及照明設計方案的指導和幫助。)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